学术沙龙|科幻与哲学——关于人类图景的对话与想象

时间:2019-11-01设置

2019年10月30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21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欧陆政治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冠军教授作了题为“科幻与哲学——关于人类图景的对话与想象”的学术演讲。沙龙由刘皛博士主持。



吴冠军老师由弗林效应(Flynn effect)引出了科幻是如何影响人类发展的思考。通过比较中西方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阐述了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输入对个体思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人类的智商发育。吴老师认为科学、虚构、哲学这三大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科幻,其中,哲学带来了科幻作品的“根本性变更”(fundamental alteration(s))。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根本性变更越多越走向奇幻,根本性变更越少越走向硬科幻。漫威出品的系列作品由于容纳了太多的根本性变更,只能被称为奇幻而非科幻。他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分析了太阳氦闪这个唯一的根本性变更对作品被定位为硬科幻的决定性作用。



接下来,吴老师逐一分析了《黑客帝国》《盗梦空间》《三体》《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作品当中的根本性变更。《黑客帝国》的根本性变更是打破现实和虚拟边界,而电影背后的哲学根源是鲍德里亚的《拟像与拟真》。拟真主导了拟像秩序的第三阶段,即遮蔽了真实的超真实世界,在这一阶段符码取代了真实,人类不再能够追寻事物的本真存在,只能回应符码的指令,而传统的形而上学在这一阶段走向终结。《盗梦空间》的根本性变更就显现在电影的英文片名“Inception”中,“Inception”可拆分为“in ception”意指梦境被植入一些元素后会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三体》的根本性变更是“we have neighbors”,在平行宇宙当中人类有邻居,后续故事在此基础上展开。吴老师认为科幻与哲学最大的关联就在于科幻非常接近哲学的思想实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根本性变更是时空穿梭,作者奥德丽·尼芬格教授在这部小说当中做了一次哲学的思想实验。



吴老师认为科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好的科幻作家一定有自己的哲学思维做支撑。作为欧陆哲学流派之一的事件哲学(philosophy of event)提出,事件(event)是超出系统设定的因果关系,它挑战的是我们的已知世界。事件哲学与科幻具有内在的亲和性,科幻就是通过根本性变更在物理秩序中插入事件,通过虚构的作品去建构和推演事件。科幻构制了一层虚构的幕布,这就如同约翰·罗尔斯的思想实验——无知之幕,去推演未知的世界。


吴老师结合《三体》对末日下剩余时间的描述,阐释了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Gaia theory);结合《三体》对黑暗森林的设定,分析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学说。他以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作为理论工具,解读了《西部世界》中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和行为。最后,他解释了科幻作品所带来的“后人类”视野,并结合齐泽克对《黑客帝国》的评价引出关于“后人类”幻想的思考。


在交流互动环节,来自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与吴老师共同讨论了人类的恐惧、无知与知识获得之间的关系;幻想和快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对欲望的助推;“后人类纪”的剩余时间可能营造出的悲观主义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内涵;未来人工智能可能的思维方式等。吴老师还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回应了同学对当前中美关系的疑问。此次沙龙综合了哲学、文学、艺术、政治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富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激发了大家结合哲学开展研究的热情。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