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风采|平行论坛③智能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时间:2025-11-02设置

平行论坛③:智能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平行论坛3由西南大学林克松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李洪修教授主持,湖州师范学院任强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贺武华教授担任点评人。在本场主题论坛中,多位学者分别从教育伦理、基础理论、制度变革与知识生产模式等维度展开深入讨论。

华南师范大学余晖副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尤宏淼同学以双人汇报形式介绍英国教育学会第五版教育研究伦理指南,强调数字人格保护、知情同意适用范围与自愿参与等五项原则,旨在回应数据采集扩张与算法监控背景下的权力不平等,并呼吁制定本土化研究伦理规范。

广州大学王天健老师指出,面对技术挑战,教育学不应被动“迎合变化”,而应“重回基本”。教育基本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其在“定类—定序”上的判断力、“对象—结构—过程”上的理论框架,以及“生成—规范—建构”的生长向度,其使命并非被技术取代,而是成为为技术赋魂的价值原点。

杭州师范大学程建坤副教授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学制仍停留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逻辑,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个性化与流动性需求。他提出由“大树式”向“榕树型”学制转型,通过AI支持的个性化路径与多方协同机制,构建面向生命潜能的“液态学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孙安琪同学从典型案例出发分析学术共同体的形态,指出平台化服务仍待完善。她强调数字化参与机制打破地理限制,使教育工作者得以快速聚合成虚拟实践共同体,形成多层次互动结构,构成数字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单元。

东北师范大学张黎同学认为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拥有“内容生成权”“数据垄断权”与“界面引导权”,不仅重塑学术劳动方式,也可能制造新的“算法不平等”。虽然大模型有望削弱中心—边缘结构,但技术门槛与素养鸿沟仍可能造成新的排斥。

东北师范大学满盈同学在报告中探讨了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形态演变、知识生产与体系构建等主题。在数字化时代,学术共同体的形态发生了从封闭边界到开放无界流动的网络化形态演变,并呈现出由层级固化到网络流动的业态化特征。其次,在交往模式方面,呈现出由正规渠道到多元互动的混合化特征。

渤海大学刘凯副教授指出在智能时代,知识生产主体转向人机协同模式,学科边界从单一学科延伸至超学科集群,并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科权力壁垒的消解,为超学科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最后,在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互动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的生产模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