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下午2点,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在物理楼445室举行了2020年校庆学术报告会。宏观院科研人员围绕教育评价与公平、中英教育比较、教师政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报告。报告会由博士后朱晓雯主持。
博士后杨文杰以《PISA的教育改革效应研究》为题,围绕PISA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借助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访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梳理了PISA的发展与运行过程,系统分析了PISA对教育改革的价值引领、PISA影响教育改革的方式,整理了不同国家对PISA结果的反应类型以及PISA影响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以PISA对教育改革业已发生的影响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PISA之于教育改革的意义、PISA引发的教育改革方式的转变,以及PISA对全球教育治理的影响等教育改革效应,进而对PISA本身及其教育改革效应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超越数字治理的PISA测评与教育改革建议。
博士后贾利帅以《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中残疾学生的参与研究》为题,通过对历次PISA技术报告、指导手册以及结果报告的考察,从测试目标学生、测试题目设计以及测试结果报告三个层面分析了PISA中残疾学生参与比例较低的现象。报告认为,残疾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与普通学生一起构成整个学生群体,缺少残疾学生的学生样本是残缺不全的,让普通学生为残疾学生代言不利于残疾学生受教育情况的改善。国际大型教育测试需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参加测试提供便利。
博士后关珊珊以《中英成人高等教育对比研究》为题,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比了英国和中国的成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路径、学习体验以及他们对自身学习收获的看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将英国的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和中国的夜大进行对比,以成人学生的主观体验为视角,探讨了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下成人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所授予学位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报告指出,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展了二十年的今天,中国成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社会认可度仍不理想,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存在自身矛盾,没能提供满足成人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并且在社会上的口碑也不断下降。中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尤其是夜大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迫切需要被改变,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和社会口碑迫切需要提升,而英国的基础学位项目可以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副研究员吴晶以《我国教师政策的变迁历程、主要特征与发展前瞻》为题,从政策工具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采用文本计量的研究方法,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政策变迁经历了5个阶段,指出政策变迁的过程中,政策体系趋于完备,初步形成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设施;发文主体层级和政策的权威性不断增强;发文主体日趋多元,政策协同性不断增强;教师质量成为愈发重要的政策议题。报告总结了政策变迁的未来发展表现出四种趋势: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层制约;二是加强待遇保障、教师权利方面的政策供给;三是教师政策执行有更强的组织保障;四是进一步确立教师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博士后邓晓翔以《创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问题与政策研究》为题,分析发现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背景下,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不匹配现象依旧突出,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究其原因,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脱节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供给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报告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为例,从技术路径、商业模式、用户习惯、产业政策、科学进展等多维度讨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内在联系。并指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要充分对接产业技术发展需求,从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多层次动态视角中寻找结合点,对接教育链、人才链。
![]() | ![]() | ![]() |
在现场提问互动环节,与会者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师生们就研究目的与价值选择、研究方法、学术概念辨析、研究结论表述、政策分析框架的维度分类等问题与报告者进行交流,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听众对相关研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大家提出的建议与思考也有助于推动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延伸,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促进学术的进步。
最后,执行院长郅庭瑾教授对此次学术报告会进行点评与总结,肯定了校庆报告会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认为各研究报告选题新颖、方法科学、过程规范,表现出报告者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地分享、表达、展示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议。她指出,校庆学术报告会是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传统,今后宏观院要提供更多交流学术成果、锻炼学术表达能力的机会,搭建舞台、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共同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