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丽娃教育经济论坛”学术会议圆满举办

时间:2020-11-07设置

20201030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以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全国教育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齐聚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与丽娃云端,共同就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教育经济学科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影响、十四五时期的教育经济学科重大学术命题等议题展开讨论,携手谋划教育经济学科的新篇章。




开幕式由教育管理学系系主任、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胡耀宗教授主持,教育学部副主任朱军文教授、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成刚致辞。


大会主题报告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宏观院执行院长郅庭瑾教授主持第一阶段会议。


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如何推进与发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珏副院长分享关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设的构思与规划,包括指标体系研制的背景、遵循的原则、构成框架、承担功能等。


如何更好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应对目前教育投入发展改革的趋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财务处处长何鹏程,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新常态下保障教育投入的思考”,指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保障教育投入增长的环境发生转变,需要探索开发生均投入标准、教育收入增长、教育基本建设投入等途径来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在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加强大学治理,提升大学价值增值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部杨蓉教授从财务管理的视角,分享了她对大学治理、财务管理以及大学价值增值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她构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框架,运用价值链分析,改变以往对过程管理的“黑箱”研究,证明了大学治理与大学价值增值之间的正相关性。


同校、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否会对其他同学产生外部效应呢?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因技术困难尚缺乏坚实的经验证据支持。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黄斌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Peer Effects of Low-ability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Evidence from China’s Middle Schools”。黄教授指出,差生同伴效应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成绩相互影响,与差生的家庭背景关联不大等。建议在低年级,应予以差生更多的辅导,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业水平,差生不应因其家庭背景而遭受歧视。


十四五”期间,如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胡咏梅教授对各级政府教育事权与财政责任划分的政策演变进行了细致梳理,通过大量数据揭示了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面临的主要困难,建议针对教育经费内部的不同结构,如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基础建设经费等,重新划定政府间教育支出的分担比例。


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如何评价基础教育财政投入的充足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张万朋教授提出对教育财政充足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指标的充足性研究,另一个维度基于供求关系的视角,与教育发展目标挂钩。


如何评价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价值?教育经济学研究是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田汉族教授以“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变迁”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重要论著为线索,揭示了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教育观念背后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发展逻辑,展现了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关怀。


高中职普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由来已久,何谓“大体相当”的普职比?“大体相当”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在何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大体相当”?带着这些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姚继军教授的主题演讲——“高中阶段合理普职比的确定:国际比较的视野”。他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当前高中阶段的职普比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呈现不同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整体上升趋势,我国大多数省份,普职比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各省情况差异较大。对此,建议重新审视职普“大体相当”政策,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通过职普融合的方式,推进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向下放权,由各省自行决定高中阶段的合理结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张万朋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会议。


高等教育发展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高校能否促进临近地区有更好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哈巍,给我们带来了主题为“高校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新建校区的准实验研究”的分享。他结合我国政策实践,借助新建校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从动态、增量和微观的角度测度高校新建校区带来的经济效应,通过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克服了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为高校与地区经济增长政策评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科学的经验证据。研究指出高校新建校区与其所处地区地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潜在的积极作用,作用具有一定迟效性,且对制造业、服务业而言迟效表现不同,对农业而言存在一定负作用。


更多的教育投入能带来更好的教育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刚副教授就教育投入的“量&质”关系带来主题分享。他指出,在我国,更多的政府教育投入能否带来更好的教育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从保障机制角度如何实现更好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是亟待进行探讨的问题。研究建立了一套三级区县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综合投入、综合产出和绩效得分,并用DEA方法对绩效结果进行了检验,加强结论的稳健性。


大学究竟该选什么专业?信息干预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吗?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吴秋翔基于这一困扰很多年轻人的问题为思考起点,将目光聚焦在弱势阶层学生身上,基于家庭因素和信息干预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提出了研究主题和问题——“医学还是师范?一项针对弱势阶层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干预实验”。吴博士团队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干预实验,对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信息对学生专业选择意愿的影响以及信息干预的异质性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团队的研究发现:弱势阶层学生倾向于选择农学、教育学和医学,而优势阶层学生倾向于选择文学、经济学等;随机干预实验结果表明,利好信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选择医学、师范专业的意愿,但信息干预效果存在异质性作用,弱势阶层学生更易受到干预的影响。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对学前教育有何影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骥教授以”全球学前教育中断的长期代价”为题与大家进行分享。他以新冠疫情前初露端倪的全球“学习危机”为起点,旁征博引,阐述了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对于各国教育系统产生的严重的挑战,在所有的教育阶段中,学前教育所受的影响最大,其中断的影响也最大。他指出,因新冠疫情,学前教育普遍中断,在部分国家停课影响相当于近半个学年;全球学前教育中断预计将产生6900亿(2017PPP)的长期经济损失;每年人均经济损失约为1%,人均终身经济损失约为31864元(2017PPP),为我们初步揭示了“佛系抗疫”的严重后果。


高等教育能够一体化吗?一体化是高度集权的吗?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崔玉平教授探讨了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概念理论、目标定位与评价思路。崔教授从粤港澳大湾区集群发展的角度,引发我们思考一体化发展的别样意义。将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律应用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分析,从空间一体化角度来理解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一体化发展,引发我们诸多思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振助副研究员以“部分省市地方高校2020年部门预算比较与借鉴”为主题,从微观层面分享上海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她对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5省市80所地方公办本科院校的预算总收入及来源构成等多项数据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刘莉莉教授主持第三阶段会议。


在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为什么我们会感觉高等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曹妍,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做了研究分析——我国教育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区域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她首先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在扩大、教育的回报率普遍上升、一考定终身的体制。引入了人口流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才的大规模聚集,才使得各个地区的阶层结构发生了极大差异,而这种阶层结构的差异对于入学机会是产生一定影响的。通过调整的方式将人口流动可能会引发的阶层结构变化,引入到入学机会中做了构建。


优秀海归青年科学家是否促进单位同伴学术产出水平的提升?优秀海归青年科学家是否是通过促进单位同伴的国际合作,提升其学术产出的水平?对不同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引进优秀海归青年科学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当前国际形势下,有越来越多的海归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我们国家也已形成了人才的回流和环流,这是未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杨希博士探讨了高层次海归人才引进对同伴学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知识溢出、知识桥梁、竞争失利三个维度来研究海归人才影响同伴机制。


学校ICT的投入、使用以及管理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素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陈纯槿副教授基于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学生与学校问卷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11个测量学校ICT投入的指标和8个测量ICT使用及管理水平的指标,并利用多水平线性模型,就“学校ICT资源投入、使用及管理如何影响学生阅读素养表现”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对比36OECD经济体和41个非OECD经济体,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家庭背景和学校生源特征的条件下,学校ICT投入的数量与质量对学生阅读素养成绩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OECD国家的教师薪酬水平如何?OECD国家教师薪酬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哪些?能给我国什么启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政策关注,也日益成为社会中令人向往的职业。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吴晶副研究员从政策的角度,分享了OECD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薪资的评价指标水平,并比对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评价的启示,包括:保障教师工资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以学历相当行业工资为参照,提升教师职业竞争力,关注隐性工作量,增加教师额外补贴等。


什么样的经费规模与结构最能有助于提升科研产出?在我国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生陈文博就该问题与我们进行了探讨。他选取了17所美国世界一流公立大学,19所美国世界一流私立大学作为研究的对象,深入探究了大学经费规模、结构对科研产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从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中,获得关于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缩小班级规模和提升教师学历两种策略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存在何种影响效应?基于对国内外关于班额控制和教师学历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姚昊分享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班级规模、教师学历与学生成绩——基于PISA 2018的国际比较研究”。研究使用PISA2018 OECD国家数据和我国四省市数据,对班级规模和教师学历现状以及对应分布特征进行比较,进一步基于Hanushek的经典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及其扩展,构建多层线性基准模型分别对国内外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从而探究班级规模、教师学历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异质性和有效性。



主题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一同前往宏观院考察国家教育决策现代化系统。宏观院执行院长郅庭瑾、副院长钱冬明介绍了国家教育决策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历程和重要价值,并邀请与会代表共同关注“关于系统的研究”和“基于系统的研究”之间的有机统一,共同为教育决策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原文来自华东师大教管系公众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