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第十三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黄剑波:制度、分类与秩序——以《制度如何思考》为中心

时间:2018-10-08设置

2018年9月26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13期博士生月末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制度、分类与秩序——以《制度如何思考》为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黄剑波教授主讲,围绕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的著作《制度如何思考》(How Institutions Think)分享他的阅读心得和研究成果。宏观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皛博士主持沙龙。



在进入文本讨论前,黄剑波教授结合自己的著作《人类学理论史》,分享了学术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即阅读要有思想史的厚度、社会史的宽度、生命史的温度。理论不等于真理,理论家也不是神,要把作者放回他(她)所处的时代中去理解他(她)的问题意识和所提出的理论。同时,也要关注作者的个人成长史,作者的研究议题往往与个体生命历程密切相关。通过追溯道格拉斯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分享了道格拉斯的著作——《制度如何思考》的诞生过程。

讲座开始,黄剑波教授从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原始分类》《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出发,厘清了涂尔干和列维-施特劳斯对“结构”的不同理解,涂尔干的“结构”是社会结构、功能性结构,而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是心智结构、思维结构,并分析了结构与秩序之间的关系,就此引出道格拉斯在《制度如何思考》中的“秩序”概念。


围绕“制度没有心智如何思考?”这一核心问题,黄剑波教授分析了合作与团结、拒绝与不信任的关系,指出本书其实是要回答社会合作与团结如何可能的问题。结合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他阐释了“institutions”作为制度、机构、机制的不同内涵,并以节日如何设立、历法变化等为案例,讨论了制度如何引导和规范人们思考,制度如何成为一种思维模式的整个过程。



他分析了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秩序和阶序的关系和概念差异。透过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弗莱克(Ludwik Fleck)《一个科学事实的发生和发展》、库恩(Thomas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等著作,梳理了道格拉斯作品的理论脉络,阐释了“思想风格”的概念及其作用,即思想风格是隐蔽的,它确立了所有认知的前提条件,提供了所有关于客观现实的判断背景,并为之设定了界限。就此提出道格拉斯的一个判断:当你以为你是自由的(或自主决定的)时候,可能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正是“制度”在做出关键性的决定。由此,黄剑波教授指出,其实《制度如何思考》的最终批评指向的是现代社会主导性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t)哲学基础,尤其是那种表现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性选择理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