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博士生月末学术沙龙(第八期)

时间:2018-01-11设置


2018年1月4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举行第八期博士研究生“月末学术沙龙”。宏观院副院长郅庭瑾教授,地理科学学部曾刚教授,教育学部金忠明教授、胡耀宗副教授、侯定凯副教授和董轩副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宏观院专职副研究员谢童伟、博士后陈佳欣一同参与研讨。


社会学博士生罗阳,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叶雷、汪彦,人文地理学博士生侯纯光分别作了题为《公办学校内部的不平等-上海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冲突与缺失》《中国省际教育从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世界一流大学空间集聚对研发密集型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以美国为例》和《上海高校科研创新效率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12-2016)——基于DEA-Tobit模型》的学术报告。



罗阳首先梳理了2001年以来中央和上海市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各项政策,并分析其特点。基于对上海多所学校的田野调查,结合学校的个案与政策文件特点,进行交互映射式的解读。最后提出关于流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建议。


专家们肯定了罗阳报告的现实问题取向,并提出以下建议:1.应广泛收集研究证据,夯实研究基础。2.从更复杂、更现实化的视角,结合社会学的理论来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3.研究和论述过程应聚焦问题本身,并抓准问题的本质。4.增加相关文献的阅读量。


叶雷从“城镇化”这一概念延伸出“教育城镇化”的概念,提出教育城镇化的测度指标,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省际教育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教育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专家们肯定了叶雷对“教育城镇化”这一概念的关注,并给出五条关键性建议:1.文献综述的内容偏少,应查阅更多的已有研究。2.要将理论概念与现实问题相关联。3.由于基础教育的县级管理体制,因而在研究中应考虑将其与现有的省际管理的研究相联系。4.问题的着力点应进行更明确的界定,用更平实的语言加以叙述。5.将大、中、小城市与教育城镇化的交互作用进行更细致的解析。


侯纯光从上海著名高校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的数量对比引出问题,以全球和美国的尺度分析一流高校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的空间匹配特征。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探讨一流高校空间聚集对研发密集型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已有数据,对美国的一流高校及研发密集型企业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论述。


专家们对侯纯光跨学科研究表示了赞赏,并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中国案例,如上海、深圳等。2.研究中有关一流大学的选择标准,需要给出合理的界定方法。3.思考一流大学与研发密集型企业的关系,是否真正存在相关,还是仅仅存在数学算法上的相关性。4.以其他学科的视角探讨这类问题,使研究内涵更丰富,例如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地方性、符号资本与文化资本的意义。5.政策建议应更细化。


汪彦首先介绍了上海在知识经济时代、三螺旋理论和区域知识源三个方向上采取的科研创新行动。然后通过DEA-Tobit模型方法,分析上海高校科研创新要素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科研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此得到研究结论,提出提升上海高校科研成果动力的政策建议。


专家们肯定了汪彦实证研究完整翔实的论述,认为研究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如何衡量科研增值部分与现有科研能力产出之间的关系。2.资金投入是影响科研创新的重要成分,但并非唯一成分。需要探讨资金投入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学校的内部管理以及政府对不同学校产生影响的差异等。3.建议在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政策专报。


最后,副院长郅庭瑾对本学期的博士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博士生们在课程学习、沙龙研讨、科研参与、论文撰写等各方面的投入和表现给与了肯定。并对各年级同学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鼓励专项计划博士生珍惜和运用宏观院的各种资源与平台,快速进入决策学习与研究者的角色,在阅读与研讨中打好基础,在项目参与和政策研究中锻炼能力,在科研实践和成果展现中彰显实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