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动态|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博士生月末学术沙龙(第七期)

时间:2017-12-12设置

2017年11月30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举行第七期博士研究生“月末学术沙龙”。宏观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教育学部金忠明教授、侯定凯副教授、宏观院专职研究员谢童伟、刘皛及博士后陈佳欣担任点评专家。沙龙研讨由刘皛主持。

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生严凌燕和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李世奇分别作了题为《专业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机制研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研究计划》和《宏观教育决策评估工具研制及应用研究》的研究报告。

       凌燕首先梳理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两个概念,介绍拟将采用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结构方程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围绕“教师专业素质的测量、结构方程模型的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研究展望以及教师评估体系的建立方法”等方面提出研究的困惑。


专家肯定了报告对基本概念的全面介绍,并针对该研究定义的使用与论证的细节给出建议:1.研究需加强对现有研究的参考;2.应对研究的概念进行更加明确精准的界定;3.应认识到教师培训评估的复杂性,深入思考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设置;4.分析模型应能解释不同群体、不同情况的差异,或者选择一个群体、一个方面进行论述;5.研究问题必须更加聚焦。


李世奇从依法治教切入,强调了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及其对提升宏观教育决策质量的重要性;其次界定了“教育决策”“宏观教育决策”以及“工具”等核心概念,采用文献检索分析法、总体趋势分析法和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分析法等方法梳理了中西方教育政策评估的现状,并对现有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和中国教育决策研究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本研究的难点在于数据的获得和处理,以及把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很好地结合两个方面。


专家点评:1.教育政策、教育决策的概念需要在公共政策理论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2.思考社会科学的复杂性是否可以用一套工具解释处理;3.宏观教育决策评估工具需要参照前置的经济或者社会因素,评估指标的设置要在前置指标上进行延伸;4.应明确评估工具的需求主体、使用时机以及使用方法;5.教育决策的评估要立足国情,谨慎分析决策的精准性以及地域的差异性。


两位报告人对与会专家的问题分别做了回应,并表示将不断思考,明确研究问题、细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完善研究。



朱益明最后强调,为了给专项计划博士生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交流机会,宏观院定于每周四召开不同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希望博士生踊跃参与各类学术活动,相互交流研讨阶段性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推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及时产出并转化。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