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宏观院举办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时间:2018-06-13设置

2018年6月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承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届全国博士生论坛”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研究员、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教授,研究生院院长唐玉光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郅庭瑾教授以及宏观院全体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参加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博士生围绕论坛主题投稿,北京大学张熙等20名博士生做了专题演讲,近120名全国博硕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任友群教授代表学校、陈子季研究员代表专项计划博士生导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任友群教授指出,总结40年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激发和提升广大博士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研判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并勉励博士生要能专注坚定、刻苦拼搏,不为乱象而心浮、不为功利而气躁,发扬愚公移山和滴水穿石的精神;充分交流、互通有无,聚集多方之力、博采众家之长;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建立自信,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陈子季回顾了自己博士生期间参加博士生论坛的难忘经历,并谈了“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总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传达和解读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状况高度概括的“三个最”和“五个百”,并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勉励博士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积极为教育事业发展做贡献。



郅庭瑾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介绍了宏观院及“教育决策与政策分析”博士生培养专项计划,并指出宏观院广纳贤才,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关注宏观院,欢迎优秀博士生申请进站做博士后研究。朱益明教授做了论坛总结。



邬大光教授、阎光才教授做了专题报告。


邬大光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专题报告中指出,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论问题,是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回答如何发展、用什么方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二者是目标与手段、归宿与途径的关系。无论是内涵式发展,还是外延式发展,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激活高等教育内部因素为动力,以优化高等教育内部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有效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重点,以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使命。


阎光才教授在“教育研究面临范式危机?”的报告中,围绕教育研究中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价值问题、知识问题探讨了教育研究面临的范式危机。他指出,教育是一种文化与伦理实践,即使存在一种第一原理(还原论的科学原则),它也仅仅可以为实践提供启发,而不能完全代替人类基于自由意志的探索。科学可以有雄心,但我们更需要对教育本身心怀敬畏。假如科学真能统摄一切,一个均质性的世界会比异质性的世界更为可怕,因为人类失去了基于多样性的选择机会。因此,教育研究必须由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来主导,证据、数据与脑科学等研究成果可以为其提供支撑,而不是相反。



有20位博士生在三场博士生论坛中做了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田贤鹏围绕主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变革》,基于文献和历史分析,从学位授予、招生录取、学生资助等五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制度变革进行了系统阐释。他认为,制度变革在本质上是关系的解构与重构,体现了人才供需矛盾转移和国家对于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的动态需求。


北京大学博士生张熙以《全球化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治理变革》为主题,基于不同的治理范式与分析框架,探讨了全球化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治理变革。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潘冬冬以《改革开放40年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演变与反思》为主题,从影子教育的概念入手,系统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子教育的发展演变,深入思考影子教育在定位、监管和师资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应一分为二、系统规范、综合管理影子教育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卢正天做了题为《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影响经济回报—基于31省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的报告,提出应构建高职教育质量和规模监测机制;推进高质量、新特色高职院校建设;激发现有高职潜力及市场需要;加强对薄弱地区、群体的政策倾斜等发展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汪彦在《学术交流、R&D机构对上海高校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2006至2016—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发言中,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分析了上海高校科研创新效率,并从学术交流、R&D机构的视角对效率影响进行评价,最后给出提升上海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北京大学博士生张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奖学金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国家奖学金为例》为主题,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奖学金制度的渊源、演变发展与制度分析,并基于制度理论视角指出,国奖制度既是制度环境、政策宣誓的需要,也是逐渐完善、回应社会期待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王思懿围绕《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中国家角色的演变趋势及其困局》,介绍了市场促进型国家中心模式及“国家控制”模式,并呼唤国家规制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回归“元规制”角色。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袁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变迁特征研究》为主题,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变迁特征。他认为,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历史痼疾、社会环境对政策变迁的影响、权力存量利益阻碍与增量的博弈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变迁特征的主要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曹周天在《教学本质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的发言中认为应加强对教学本质观研究的实践转化工作,让教学本质观落地生根。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森在《改革开放以来高考计分政策及其反思》的发言中认为,人才选拔需要科学计分,并从基于假设总体的量表化和基于锚测量的量表化两方面提出了高考计分政策改进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王俊琳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大陆高校教材建设研究—历程、进展和趋势》的发言中认为,今后高校教材建设应从以教学论为轴心辐射多学科的高校教材理论研究;以实践为动力聚焦高校、专业、课程的特色研究;以科学为导向综合多样方法的系统研究。


西南大学博士生郭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机理及趋势》的发言中,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概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网络教育政策的变迁和内在机理,并从价值取向、制定形式、调整范围、规制内容四方面提出了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发展的未来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叶雷在《人口城镇化与城乡差距对教育城镇化的影响》的发言中认为,人口城镇化、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和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对教育城镇化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并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教育城镇化存在“倒U型”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学校撤并与交通基础设施均对教育城镇化的推进具有显著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高东燕在《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发言中认为,高校应清晰办学定位,并在扩大自主权的同时,实施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并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赵阳在《参与课外补习对我国初中生睡眠时间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市十六所初级中学实证分析》的发言中认为,北京市初中生参加学术类课外补习会显著降低他们的睡眠时间,其中对男生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兴趣类补习对初中生睡眠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


武汉大学博士生白文昊在《改革开放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SSCI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发言中,基于CSSCI文献计量学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与趋势,总结出教师教育研究热点与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李阳杰围绕《改革开放40年我国师生交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多学科视角探讨了师生交往的本质研究。他表示,未来师生交往研究或将愈来愈重视实践场域中的现实情形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研究内容将更贴近变化着的现实情形和时代背景。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冬冬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演变:历程、特征与展望》的发言中认为,要重视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多样化、均衡化,发挥课程的整体性功能,课程结构要突出核心素养等。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姬国君在《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前提条件、现实困境及可能路径》的发言中介绍了学生创造力培育的前提条件、现实困境及可能路径,并指出应训练学术新信息和新资源的捕捉能力,提高学生发展和凝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把握机遇的综合能力及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严凌燕在《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演进及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中,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教师评价体系的演进及特征。从评价功能、评价制度和评价作用三方面反思探讨了基础教育教师评价体系。



宏观院专项计划博士生李世奇、李翠翠、金晨分别主持了三场论坛。



宏观院副院长朱益民教授,宏观院成果传播中心主任范笑仙副研究员,宏观院教育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廷洲副研究员,宏观院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谢童伟副研究员,宏观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晨晖学者刘皛,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树涛副教授担任了点评专家。他们将以上博士生的报告归为政策类、实证类、思辨类等研究;提醒博士生做研究要聚焦问题,以小见大,在理论基础上要重视研究方法的应用;指出研究要有视角、逻辑和规范,提倡做研究要对目前的理论有一定的增进价值,对现实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指出研究不是描述,而是思考,只有立足一定的视角看问题才会更透彻,强调要基于问题进行规范研究。朱益明教授在总结中对本次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鼓励博士生要解放思想,完善知识结构,加强学术训练,提倡质疑精神,为教育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论坛组委会为“优秀入选论文”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论坛受到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立项资助,由宏观院承办。论坛旨在鼓励宏观院博士生自主组织全国性的博士生论坛,搭建全国性的博士生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宏观院专项计划博士生在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论坛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搭建了一个以文会友、积极思考与交流的平台,全国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交流了新近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为宏观院后续博士生人才培养及博士生论坛品牌培育项目积累了经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