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对“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分论坛”的主要情况做了简短总结,并发表了“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和增强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中国教师制度为目标;必须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坚持“教师优先”;必须体现尊重教师及其职业的要求;必须运用教育治理的思想方法;必须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提出了五点建议:改变编制、改革职称、改善管理、改进队伍和改进待遇。
【发言全文】
我们分论坛一,第一阶段是李蔚处长、周建松书记、董秀华研究员,从不同角度论述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建议。第二阶段是地方的教育局长分享各自的实践情况。我把分论坛概括为四点:第一,各个发言嘉宾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思考和建议。第二,大家共同认识到教师作为个体、主体在教师人事制度建设当中的重要性。第三,大家共同认识到教师职业作为专业的特殊性,尤其是师德、教书育人。第四,嘉宾发言让我们感觉到了区域间、学校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接下来是我个人的发言,即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教师是谁?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怎么认识教师?第二,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第三,怎么样建立合理的教师人事制度?
关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重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牢固树立”的要求,即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2014年提出“四有”好教师,即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意识、仁爱之心。2016年提出“引路人”的概念,即学生锤炼品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书记又提出“四个统一”,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或者他的理解,这对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非常有帮助。昨天有一位嘉宾说到,如果省委常委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文件,作为省委中心组的议题讨论一下,就说明了这个文件的重要性。事实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把教师工作提到了“极端重要性”地位。2016年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提出让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要求。我们需要把教师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一个生命的存在来考虑为他们服务、促进他们的发展。中央对教师与教师工作提出的这些要求,要成为制定教师人事制度文件的纲领或者原则。
如果说前面的介绍是政策层面的,那回到理论层面,我要推荐叶澜老师写的文章,她在《人民教育》2016年2期发表了《转型性变革,必须读懂教师》,这篇文章非常有理论高度和实践针对性,对怎么样读懂教师做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
我个人提出“幸福教师”的概念,即让老师健康、快乐、有质量、有成就感。人事制度应该围绕大的目标去做,而不是为了具体一件事情去做。我在准备今天发言材料时,找出来我在2003、2004年为教育部人事司撰写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报告。当时,我提出的一些意见现在似乎仍管用。例如,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取向不能只是直接的“减员”,而应该优先考虑教育的“增效”。编制问题要注意到新的情况、新的因素,如新课程改革、国际化等,现在有很多新的因素,都需要去关注。建成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才是我们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最重要的目标。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倡导“教师优先”的概念。第一,这体现投资于人的思想。教育经费要提供教师收入有稳定增长的机制,转变我们以往过于投资于外部设施建设,现在回到真正的内涵发展,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第二,我们要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尊重教师职业专业性,让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将以往“改变教师”的改革思维转向在实践中“发展教师”。以往很多的改革往往指责和批评教师居多,现在要让教师作为个体存在有价值,要服务于教师,让他们得到发展,要认可教育教学发展的多元化、多样性,尊重教师的创造性。第三,学校层面要考虑怎么让广大教师真正的当家作主。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过去更多强调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学校不是校长个人的行为。当然校长也很重要,校长是我们教师的一员,校长要跟教师共同参与进来,推进学校的改革,让教师们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两个很基本的目标。一是,激发广大教师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参与、创新、创造和贡献为驱动,使他们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这与十九大报告精神是一致的。二是,要利于让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改革,获得职业成长、专业成功、事业成就,建设出能够不断增强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中国教师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成长,由此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做到:第一,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体现教师优先。第二,体现尊重教师及其职业的要求,力求以人为本和体现专业性,体现尊重教师及其职业的要求。第三,运用教育治理的思想方法,倾听教师声音,与教师对话,与教师协商,与教师达成共识,而不是以往常见的自上而下。第四,要从稳定、动态、更新、发展这些角度,考虑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教师人事制度过程中,必须关注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政府的作为及其统筹。政府怎么看待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影响教师数量的配置;在教师的流动、换岗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决策。第二,学校层面中,学校自主权与教师的参与之间的关系;强调教师当家作主,也并不就是老师说了算,有很多事情都是辩证的关系。第三,稳定与分流的关系,现在讲教师人事制度就是淘汰或者分流;管理学上有末位淘汰,有的学校也是末位淘汰,并且这个末位淘汰还是家长判断的,这对于教师队伍来说有一定的伤害性,在管理层上也不是完全行得通。分流不应影响稳定。第四,教师评价与管理的创新,需要考虑怎么用专业评价方式去实施这个事情。第五,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需要考虑跟其他系统的区别、协调、互动。体现教师地位,要考虑特殊性。要求师德高尚、淡薄名利是对的,但是外部社会还是要体现教师的地位和尊重。要考虑设置合理的激励性刺激,对于个体而言,名和利也都是很重要的。最近我们调查发现,年轻教师的满意度比老教师高,恰恰是老教师满意度低且不愿意流动,而老教师工资明显高于年轻教师。
最后讲一些建议,如何改变人事制度,总结为“五改”。第一,编制的概念一定要改变,现在都是用经济学上效率思想确立编制;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经费能不能在人力资源方面更加充足一点?能不能有空间让教师在岗位上也有更多“空闲”余地,人力资源充足应该是未来教师队伍发展重要的方向。第二,职称的概念,现在职称是跟着人走的,评了职称还是终身制;我觉得职称能不能跟着岗位走,分不同的岗位职称。现在个人职称与岗位要求之间缺乏一致性。要考虑用教师荣誉制度激励教师安心从教、终身从教。第三,要考虑怎么服务于教师管理。当下,我们一方面拼命反对应试考试;另一方面,教师管理里面还在采用各种考试,这些方式是需要改进的,考试不是管理上唯一可靠的手段。第五,要重组教师队伍,现在都是专职教师,以后能不能有兼职教师、共享教师、流动教师、网络教师等新型教师。教师与学校之间是不是可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我认为,必须通过收入体现教师的尊严和地位,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安心从教、终身从教,成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
这是作者于2018年5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