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师发展协作联盟副主任吴国平在分论坛一“新时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专题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师发展协作联盟副主任吴国平发表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状况与政策建议”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委托上海市教师发展协作联盟(专业委员会),组织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静安区教育局等单位,就教师“工作满意度”“专业认同”“个人效能感”“专业发展”“工作生活状态”“健康状态”等6大领域,在上海市静安、松江、闵行、杨浦、虹口、青浦等6区对15227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当前教师存在职业认同感和疲惫感并存、对学校管理总体认同和部分完全不认同并存、职业倦怠感和较低的收入满意度并存、进修机会充足和培训效果不佳并存以及工作生活矛盾和堪忧的健康状况并存的问题。基于此,要宣传上海中小学教师的爱岗敬业、重点优先建设新教师队伍、实施学历提升工程、建立体现教师社会地位的中小学教师薪酬体系、关注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状态、重点做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作,以期改善当前教师职业状况,提升教师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
【发言全文】
本次报告是我们刚刚做的工作,为了解现在上海中小学教师的情况,做了大样本的调研。我们有15227位中小学教师,占上海的11万不到的中小学教师比例七分之一,从六个维度了解这些区县教师的状态,包括工作强度、专业程度、工作环境、职业状态、培训与进修、家庭与生活。
调研结果显示,上海教师平均年龄是37.1岁,跟市教委发布的37岁是比较接近的,其中调研对象包括校长、学校中层,还有普通教师。中小学教师的比例大体呈现出二八的结构,男教师20%,女教师80%。但是小学教师里面男教师比例不到15%。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情况,和全国平均相比还可以,但是比北京要低。本科学历73.65%,硕士学历19%,博士学历0.18%;高级职称7.79%,中级职称47.83%;初级和未评职称有44.38%;91.13%教师的人事关系是事业编制;担任班主任的教师为37.28%。
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觉得工作强度比较大,教师平均在校工作时间9.61个小时,最长的超过16个小时。大概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50%以上超过三小时。税后月收入6000元以下的占54.13%,总体来说收入超过一万以上不到总数3%。
因此,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教师普遍觉得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强度偏高,早上起床有疲惫感,认为各种检查、评比、要求太多。80%的教师觉得检查评比太多了,完全认同现有教学改革对工作检查评比不2%,64%的教师觉得教研、科研要求太多。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不低,本科学历73.65%,硕士学历19%,博士学历0.18%,研究生以上水平明显偏低这项指标也低于北京的。从各种维度的数据分析来看,研究生水平的这批学生,总体比较安心,对各方面的反馈也比较好,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这也是提高学历的意义所在,对全面提高的专业效能都有积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校管理教学工作安排、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方面总体是比较认同的,对学校的休闲环境稍觉不满,女教师为主的个别教师对校长公正处事完全不认同。相当部分的校长压力很大。在做问卷分析的时候发现,对校长的公正处事、对学校的考核、对学校的管理始终有4%比例的人数完全不认同学校。意味着一个学校的校长有4%的人会给你不合格,这4%的人恰好会构成学校管理很大的负担,所以校长感到焦虑。经过分析以后发现,这4%的群体主要是中年女教师,这干扰学校正常的管理和教学。现在整个教师的制度设计里面,退出机制不完整,导致学校在处理这些事情上压力很大。
在总体认同教师职业的情形下,教师群体表现出困扰,我们发现90%以上的老师都非常认同自己作为教师的投入,专业程度都非常好,但是对社会、对教师的地位以及收入和付出的回报不认同。其实也就是反差非常大,觉得自己非常好,但是社会给予的回报不够,这跟教师收入有关。再仔细分析工作满意度,我原来以为会跟婚姻、住房有关,其实不然,最相关的就是收入,也就是和工资有关,还有从教年龄有关。教师对收入的满意度总体在6%多一点,但是工资水平在4500元到13000元之间满意度趋平,13000元以后满意度迅速飙升,到了20000元陡直率很高到了30%,老师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2万元以后,满意度各方面明显快速提升。这里出现一个转折,25岁以下教师专业满意度偏高,想流动程度也偏高,但是61%的校级领导有转行念头。尽管他们想转行未必会成为普遍的事实,但也需要予以重视。
从进修角度来说,教师认为进修机会比较充足,职初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和认同度最高;教师培训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没有时间”“为了学分”“内容缺乏指导性”等方面,对培训完全没有兴趣的不到3%。工学矛盾和提高实效性突出。
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宣传上海中小学教师的爱岗敬业。尽管调查发现,存在着1/3的教师想转行与教师群体高度认同自身职业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如果把九成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收入状况感到不满和九成以上的教师愿意投入更多帮助学生联系起来,就能够说明上海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态度和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值得肯定和广泛宣传。
二是重点优先建设新教师队伍。总体来看,上海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具有较强的活力;近年新增教师比例较快,0-3年教龄的教师占比18%;未来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要有这些年轻教师,需要保护和保持这些年轻教师的教育热情,并使他们尽快拥有教育的情怀和情感,成为上海教育发展的主力军。要从成长、培养、发展、待遇等全方位保障这些教师。
三是实施学历提升工程。目前上海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偏低,低于北京水平,也不能满足上海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调查显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发展与升迁、报酬满意度以及教学改革上优于本专科学历教师。因此,未来不仅要提升中小学新进教师学历层次,更需要开展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发挥上海两所师范大学服务于上海基础教育的作用。以学历为导向的在职教师发展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变当前教师培训针对性差、效果不明显的状况。
四是建立体现教师社会地位的中小学教师薪酬体系。调查显示,仅有3%的教师对收入待遇和付出回报表示满意,而这一比例恰好来自月收入超过10000元的教师。教师收入需要与其他行业中同等专业资历(主要是学历水平)的人比较。必须研制出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特点、又能体现教师职业待遇(令人尊重、令人羡慕)的教师薪酬体系,以激励型薪酬提升体系,使教师能够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和终身从教。
五是需要关注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教师职业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逐级下降(25岁以下最高,45岁以上最低);但是,教师个人的工作效能感则随年龄增加逐渐提升(25岁以下最低,45岁以上最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与个人工作效能感之间呈负相关。另一方面,25岁以下教师群体满意度高,但想转行比例却最高;45岁以上成熟教师工作不满意比例最高,但想转行比例却不是最高。很显然,工资收入、职业满意度、工作效能感与教师年龄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开展不同方式的关心、帮助、指导和服务。
六是需要重点做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作。校长群体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但调查显示校长们对职位的满意度不高;61%的校级领导有转行念头,尽管他们想转行未必会成为普遍的事实,但不认同自身承担的学校领导职位,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个体的工作状况,也必将给教育事业留下隐患,因此有关部门亟需针对这一群体进行专门研究,寻找深层原因,提供改进意见和策略。
这是作者于2018年5月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分论坛一“新时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专题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