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王轶强在分论坛一“新时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专题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局长王轶强发表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引航助力——新时代市南区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市南区在建设深度融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包括三个方面:效能融合,建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备基地;机构融合,建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精通支持;服务融合,建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支持。市南区新时代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职前教育缺失的羁绊,教师评价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不匹配,教师专业发展缺少专家指导帮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瓶颈。他同时指出,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再造必须要注重对教师的多元激励、强调知行合一、重视科研引领和信息化实践,进而提升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专业学术力和专业适应力。
【发言全文】
总书记在考察北大的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华师大举办此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恰逢其时,也极具现实意义。
市南区是青岛市的核心区域,是中国教育学会教改试验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和教师教育特色示范区。现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35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2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公办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2512人,专科以上学历教师2433人,占义务教育教师总人数的96.9%,具有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骨干教师1836人,占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3.1%。2017年青岛市组织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监测中,我区教师在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育人能力、信息技术等能力方面均超过全市平均分。这表明多年以来我区在建构深度融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方面做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思考与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果。
一、建构深度融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
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我区对新时代区域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功能发挥进行研究和谋划,建立了适合市南区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基础教育业务指导结构,逐步完善起深度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第一,效能融合,建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备基地。对职能定位、人员配置、运行机制、资源开发、工作策略等功能发挥和制度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思考、设计与调整。经过几轮的撤、并、转,整合了原有的教研室、电教室、教师中专等,组建了集“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研究中心。破除了指导机构庞杂,业务散乱重叠的弊端,建设综合性、传承性、基础性和相对独立的新型区域教师专业指导机构。新的教育中心成立以后,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象、问题、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首先,建立并完善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从区域和教育两个层面的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专业道德、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学科教学能力七大领域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实用性进行研究。实现对教师专业态度情感、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技能及教育智慧等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
其次,建立并逐步完善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我区建立“一点四线”的教师培训模式,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着眼点,以基地专家指导的高层次培训、与高校联合的高学历培训、与课改密切相连的专题培训、以学校(园)为核心的校(园)本研修为发展主线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运行模式。拓展培训的宽度,突出培训的全员性、全程性;发挥带动的深度,激励先进带动全员;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引领教师实现主动持续发展。
再次,建立并初步完善本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立足教师社会人的根本属性,对教师专业发展考核激励指标、发展性评价体系从9个维度开展研究建构。包括:中小幼教师素质结构与评价、中小幼教师发展性评价方式、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评价、新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发展性评价体系、校本研修质量考核、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有效监测与评估、发展性教师评价中教师自我反思能力评估以及教师心理健康评价与干预。
第二,机构融合,建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精通支持。在教育主管层面,我区以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全面实施县管校聘工作,统筹区域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岗位评聘、调配交流、专业发展等管理职能,促进区域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我区在成立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又对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并在组织、财政等方面进行倾斜。在运行机制层面,教育研究中心全面承担起区域教育热点、难点和重点课题的研究与指导、国家三级课程的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与指导等任务。支持上挂中国教育学会、各高校科研院所,下联学校、幼儿园作为实践基地,在体制转轨的基础上走向体制创新和制度完善,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支撑。在激励机制层面,采取了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称评定、聘用挂钩的策略,通过探索专业学习学分制、教科研活动集分制、优质课评比、视频微课大赛、各类学科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服务融合,建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支持。校长和教师是市南区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我区始终把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市南区“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来抓,提出了“提升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双提升工程。给予了充足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我们每年培训预算达到1000万元,每年用于教师培训费用达到每人3000元,每名校长的培训超过一万元以上。
一是开设“市南区校长学院”,承接学校干部领导力培训。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为目标,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确定了七大领域、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学习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既紧盯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探索,又从学校现状出发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为校长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服务,活跃的学术氛围成为培养本土教育家的基地。
二是实施“五格三全”教师培训,架构教师分层培训。“五格”是新教师的入格、骨干教师的升格、学科带头人的风格、班主任的高格,以及音体美教师的优格培训。“三全”,是指学段全面化、教师全员化、职业全程化。新教师入格培训,采用“试用期—发展期—提升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岗前封闭—脱产跟岗—区校联动”三阶段培训;骨干教师升格培训,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科带头人风格培训,以导师制的项目研究促进主动发展;班主任高格培训,提升成长动力促进导师型教师内涵发展;音体美教师优格培训,实施三级联动,拉齐专业水准。
三是多维推动,转型传统培训方式。积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以适应教师多元发展的需求。一是创设“学—研—做—创”一体化培养模式,改变培训设计思路,以实践研究为逻辑起点,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寻找突破口,结合项目研究、课题研究组织行动学习。二是构建基于工作现场的实践性培训体系,改变讲座为主的培训形式,例如面向新教师开展“一课三磨活动”、“名校访学活动”、通过现场学习提高新教师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三是结合“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参与式实践培训,改变面授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电子书包课例研磨实战”,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四是结合实际问题优化组织方式,改变单一的培训管理模式,针对新教师专业水平的差异,完善新教师脱产跟岗培训的组织管理,实施“3+1+1培训模式”,也就是每月有三周在培训学校学习,一周在学校工作单位学习,拿出专门一天在教育中心进行专题性学习,为新教师打造入职“高速路”。五是强化培训中的组织化学习,改变培训班级的组织形式,各培训班内建设不同类型的学习型组织,例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依据研究主题,打破学段界限,通过“异质分组”,进行项目式学研。成立“互助成长工作坊”,搭建学科带头人与新教师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共研、互促、相互指导,促进同学科中不同层级教师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科团队水平整体提升。
四是学分管理,提供充分学习机会。制定了《市南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培训学分登记与管理,保障教师的权益。确保100%的在岗专任教师完成五年360学分的培训。在去年我们面向全区幼小初各阶段校长老师调研中,数据反馈显示全区56.96%的教师参加了分层培训,85%以上的教师和95.8%的校长认为区域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在推动教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我们区域教师培训工作正引导教师职业发展理念的变化,有81.66%的教师考虑过并有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有79.6%的教师意识到需要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需要持续更新教学法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这表明新时代教师专业持续、主动成长的特征在我区教师队伍中日益显现。
二、新时代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表现
今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我区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促进教师队伍合理优化配置,第一时间启动了新时代市南区教师队伍建设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围绕我区县管校聘、教师招聘、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教师关怀机制等方面逐校召开了干部教师座谈会,广泛征集意见与建议,并对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集中性问题进行了梳理。
1.教师职前教育的缺失成为主要羁绊。从近几年入职的新教师职前教育情况来看,由于缺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缺少在教育岗位的见习实践,新教师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岗位需求,特别是在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师生及家校沟通方面急需夯实基础。
2.教师评价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不匹配。随着区域师资分层培训的有效推荐,很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同时有相当一批骨干教师已经成长为学校、区域教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并在学科团队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由于目前职称评定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而其他评优评先的项目近几年已大幅度缩减,分配到区域层面教师获奖比例更是微小。
3.教师专业发展缺少专家指导帮助。应当说,我区在组织专家指导教师方面是积极的,最近几年邀请了一些知名的专家前来指导授课。但从教师的现实需求看,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广大一线校长教师迫切需要专家学者能够深入教学一线帮助解答现实困惑,点拔提高学术能力的水平。
4.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的瓶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有些教师受专业发展的视野局限,只关注眼前,站位不高、缺乏格局、身陷“为了教学而教学”的泥潭,缺乏跳出教育反思教育、跳出教育评价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的大格局、大视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习以为常,常常是依靠个人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进行思维,缺乏对自身教学行为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自主理性思考。有些教师理念封闭保守、备课陈旧老套、教学缺乏创新,教研活动中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观点,专业发展中出现停滞不前。有些教师因作量大,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承受压力大等原因职业幸福感逐渐下降,产生职业倦怠,一些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借此宝贵的机会,我们也迫切地希望能从在座的专家学者们当中寻求破解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之道。
三、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再出发的优化再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引导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刚刚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区在继续完善深度融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基础上,还将着力推进以下四个方面:
(一)多元激励,提升教师的专业获得感
健全完善不断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健。这种激励机制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能够科学分析教师需求的变化,是目标激励、期望激励、利益激励、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的融合体,能够激励教师把专业发展成为自身内心的需求,使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行为、自主行为。为此,我区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从编制管理入手破除一些编制的壁垒,给教师以适切的岗位;从岗位晋升入手,畅通教师晋职提级的通道、从实施校长职级制入手,培养本土教育家;从教师轮岗入手,促进老师合理流动;从绩效管理入手,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绩效考核挂钩。创新教师评价,增加评价维度,出台多元评价制度,突破职称评价的唯一性形成系统多元立体完备地支持老师专业发展体系,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获得红利。
(二)知行合一,提升教师专业成就感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有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下的教育理念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研究学生,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育人目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完美融合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从区域层面来看,我们将更多地引进专家学者,引进科研院所,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通合作的渠道,加强对教师专业的指导,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视域开阔、理念先进,方向清晰,方法科学,成效显著。我们将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学校集群,聘请长期的教育专家结对指导。
(三)科研引领,提升教师的专业学术力
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是教师应有的工作状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加新技能,才能够适应未来变革的社会,才能够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多年来,我区以教育研究中心的多级课题研究为依托,组织教师开展了较为活跃的教学研究,成果丰硕。新常态下我们将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在专家的指导下,以项目化地运作方式,进一步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形成能覆盖全体教师的众多的研究群落,立足教师们的教学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小课题研究性活动,让教师不再是单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是发展成为问题发现者、实践探寻者、行动研究者、终身学习者、智慧贡献者、成果共享者。
(四)信息化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适应力
教育部在4月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为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吹响了号角。我区将把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作为新一轮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区教体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全域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化应用,这其中将通过信息化能力评价,信息化课堂应用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装备升级等手段,推动教师把信息素养提升作为专业发展进程中的基础环节认真对待。
领航教育新征程,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习总书记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市南教育将借本次会议之东风,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在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进程中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写好市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这是作者于2018年5月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分论坛一“新时代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专题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