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分论坛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校本研修创新论坛”专题论坛举行

时间:2018-05-16设置

2018年5月11日-12日,“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2018年5月11日下午,开放教育学院承办了主题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校本研修创新”的第三分论坛。聚焦信息化2.0时代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与实施路径,第三分论坛安排了七个主题报告。论坛由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闫寒冰教授主持,祝智庭教授、冯大鸣教授担任点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位教育同行参与了这个论坛。



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乔慧芳在题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校本研修实践与思考”报告中,分享了自己任梅陇中学校长期间带领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实践探索。她认为,校本研修是老师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是以校为本的教师成长经历和历程,对象是全体老师,但研修的开展需要分类分层。梅陇中学的校本研修聚焦规则意识、数据意识、欣赏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实践中研修、在数据中成长来实现。从一个听课APP引发的教师教学改进行动、体育节学生问卷创生的教师“研修”课程等基于数据的校本研修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教研组或一个学校来说,教师基于问题、基于实证,然后自觉自愿地进行改进与探索,就是最好的校本研修。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在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区域建构与实践思考”的报告中指出,闵行区正在由原来的做系统、致力于大数据生成,转变为专门做数据融合与应用,进而服务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闵行区将研究与建设相结合,构建覆盖全区各学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系统,希望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提升宏观教育决策有效性,提高办学质量绩效评价、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精准度。借助这个系统,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的学习共同体、建立日常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模式、融合多因素数据挖掘的学业质量分析、可追溯的伴随式专业发展档案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使得教师需求更为清晰、成长路径更加明了、政府服务更精准、管理更科学,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手架”和助推器。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在题为“基于实证的教学改进——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区域校本研修指导”报告中指出,当前校本研修对教学改进贡献不足,亟需开展基于学习发展证据的教学改进。教育信息化2.0能够支持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度互动的混合式研修、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罗校长介绍了海淀区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数据—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精准指导”教学改进范式、基于证据和增值分析的教研改进机制、基于教学能力诊断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呼吁广大学校在学习-研究-实践-改进不断循环的校本研修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魏非在题为“微认证:引导工作场所的学习与实践”的报告中指出,校本研修是我国重要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与形式,当前国际上正在积极开展基于微认证的评估实践,能够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校本研修提供借鉴和参照。微认证包括认证能力、认证流程、认证要求、认证结果四个方面,其中能力分解、证据设计是微认证体系开发的重要挑战。开放教育学院研发团队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借鉴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尝试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微认证体系。教师在参与能力认证的过程当中,会针对性地发展相应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发展愿景的实现。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校长张莹晶在题为“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学校研修实践与思考”报告中提出了“教师在研修中如何获得数据支撑”“如何打造适合所有教师的研修方案”“如何更好地拓宽研修的途径按需研修”等制约校本研修的三个关键问题。对此,张校长提出了基于研修平台的“大数据+科学诊断”“分层+按需研修”“个性定制+碎片化利用”学校研修策略。通过实证数据,引导教师学会“照镜子”自我诊断和相互问诊,以此确立值得研修解决的“真问题”“好问题”;通过依据教师各年龄梯队分布的专业成熟度不同而分层按需实施培训;通过落实以问题为导向、任务驱动的策略途径,学校强化问题诊断并将其与教师常态培训行为习惯相融合。张校长表示,希望这样一种家常性的研修,能够成为华四今后校本化的研修模式。



山东省昌乐一中副校长张福涛在题为“基于翻转课堂的校本研修实施策略”报告中,分享了全国规模最大、科目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校本研修实施策略。张校长提出了实施翻转课堂的四个必要条件:教学模式,即开始阶段需要构建基于学校特点的翻转课堂基本模式;资源建设,即建设适合翻转课堂的学案和微课等资源;学习终端,配有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平板电脑等终端;平台软件,要有适合翻转课堂的学习平台。随后,他从集体备课、课堂观察、团队打造三个方面分享了学校实现及优化翻转课堂的实践经验。他指出,目前学校设有高中团队、初中团队、分校团队等六支管理团队及学案编制研究、微课设计制作研究等六支研究团队,相信通过本校团队的建设和专家团队的引领,能够将翻转课堂项目越做越好。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学校长李飞国在题为“课改:教师成长的肥田沃土”报告中,分享了作为民办学校的景弘中学在建校十四年间的课改探索。教师们重构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了 “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自主、开放、高效的三个学习特点;学前反馈、目标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六个学习环节。景弘中学教师创造了丰富的校本教研方式如拼学拼教、业务论坛等,使教师们得到了跨越式的专业成长。李校长特别指出,学校即将开启课改的第二个十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来自教育理论界的指导。



祝智庭教授和冯大鸣教授在点评中均高度评价了七位发言者把校本研修作为教师生活方式的研究自觉与实践智慧。冯大鸣教授指出当前丰富数据的处理与利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祝智庭教授针对我国教师培训强度很大而教师出现厌食症的困境,给出了角色化、团队化、微认证的化解策略,同时指出信息化2.0背景下的大数据、大平台、大资源将大大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祝教授认为校本研修不是培训,也不是一般的学习,最好的方式可能是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决策驱动、协作驱动、兴趣驱动。


闫寒冰教授在总结致辞中指出,以前信息技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对校本研修进行管理或者进行一定的引导,能量是有限的。现在的教师培训在关注工作场所中的学习过程中,悄悄发生着质的变化——从关注个人能力向关注学校发展变化、从改变短期培训到提供系统方案、从提供“离境”培训到支持“实境”学习、从依靠经验支持到依靠数据驱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创新之路还很漫长,但只要目标明确、携手共进,相信我们会逐渐达致理想境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