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于5月11-12日举办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论坛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研讨会。论坛由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承办。40多位来自教育领域相关领导、教育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言,4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与会。有14位专家在主论坛上发言,论坛围绕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存在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改革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有6位专家在11日上午的主论坛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教授、社科处处长吴瑞君教授主持了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出席论坛并致辞。童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习总书记也一再强调其重要性。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坚定的信仰、自觉的传播和践行;要求广大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求广大教师做出大胆的革新,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卓越教师培养,并为教师教育提供更好的学术平台。
国家民委副部级专职委员管培俊发表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关键在深化改革”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深化改革,深化改革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怎么理解这句话;二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深化改革;三是怎么改革。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有两个关键要素:制度和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在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推进编制,薪酬管理改革。要全面深化用人制度、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发展机制改革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发表了“教师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主题演讲。朱旭东部长提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存在的十个问题,即一流大学参与度低;低供给侧面积太大;底端教师教育体系不完善;教师教育机构升格压力大,办学资源严重匮乏;创新力不足,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急需构建;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专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以及学术基础薄弱,学术学科地位急需确立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教师教育改革的四项应对策略,即重构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发表了“制度、竞争压力与学术人的行为”的主题演讲,指出如今我国的科研与人事制度基本是规划导向、绩效评价和指标管理三个特征,更多强调数量意义上的竞争,由此带来教师群体出现大量低层次重复性劳动、为规避重大研究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不敢涉足科学领域中的无人区,以及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精神压力大,科研激情、信念、偏好改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竞争和创新之间的正向互动。
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家存教授发表了“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与突破口”的主题演讲,指出,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关键是教师管理综合改革。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教授分享了河南大学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的做法和思路。分享了如何针对教师评价的反思性不足等问题,用问题编程课题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的思考。用教学质量奖活动、建立个性化教师教学评价标准、推动教师开展反思性评价、研发“教师发展性评价辅助系统”来促进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 。
有8位专家在12日上午主论坛上发言。宏观院副院长郅庭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教授主持了论坛。任友群教授做了论坛总结。
第一阶段,宏观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教师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开放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闫寒冰教授分别汇报了三个分论坛的情况。
朱益明分享了从教师职业特点看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观点,他认为,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必须以使得教师获得成就感幸福感,以建立可以增强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中国教师制度为目标;必须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坚持“教师优先”;必须体现尊重教师及其职业的要求;必须运用教育治理的思想方法;必须确保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改变编制、改革职称、改善管理、改进队伍和改进待遇等的建议。
周彬分享了“师范性与专业性:时代困境与突围可能”,他指出,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师范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又缺乏配套资源与政策的支持,在培养师范生的问题上面临专业性与实践性的矛盾。教师教育学院在自身建设上,一是要明确教师教育是建立在理论的支撑之上,还是实践需求的回应基础上。二是解决提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和专业性定位的矛盾,以“学科先行,实践跟进,学术引领”突破困境,提高生源质量,改革传统专业化的教师教育。
闫寒冰分享了“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新风向”的观点,指出,“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数据及其深度应用是最核心的途径。要做出5个改变,从关注个人能力到支持学校发展;从开展短期培训到提供系统方案;从Just in case到Just in time;从提供离境培训到支持实境学习;从依靠经验支持到依靠数据驱动。
第二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国睿教授分别做了发言。
瞿振元用数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生师比等情况,指出了我国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以及本科学历为主、学历状况总体偏低的现实。并用数据澄清了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数量远远小于美国博士生培养数量的事实,纠正了很多人长久以来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点建议:一是补充必要数量,降低师生比;二是制定和实施“高校教师学历提升专项计划”;三是建立健全分层级的机构,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支持教师终身发展的培训工作,回答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从哪儿着力的问题。
尹后庆会长作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任务与路径”的发言,提出,师德建设,不仅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的指示,也要关注学生视角中 “好老师”的形象定位,真正对孩子有影响的教师的道德行为就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育德能力的形成本身也是其师德修养提升的过程。师德建设是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人生的导师的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在师德建设上的可行路径方面,以上海市为例,开发师德培训课程、注重宣讲“身边的好老师”、积极推进师德建设的自我建构,继承和发展以基地研修为主开展师德培训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推进课程德育、学科德育、学科融合的项目,让老师在学科育德意识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
叶之红研究员汇报了教育部教师司委托的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的调研情况。课题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机构工作成效与经验、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情况及成效、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及成效、高校教师“双创教育”培训情况及成效、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现状和提升策略以及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海外培训成效与经验等8个方面开展了综述和调研。用数据分析了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能力和教学能力情况,用案例分析了教师队伍培训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以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校本培训的情况,提出了大学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从哪里来的问题。
范国睿教授提出了“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的问题,主要涵盖4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正在步入智能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二是智能时代的教育形态正在改变,更加优化的同时,在线教育也在挑战制度化学校教育。三是智能时代的学校功能正在改变,未来学校会转变为社会性的场所,实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回归教育本身。四是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正在改变,线上线下由人工智能参与的教学活动将会增多。智能时代教师应该扮演好学生成长数据的分析师、价值信仰的引领者、个性化的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者和心理与情感发展的呵护者的角色。
任友群常务副书记总结到,为期一天半的论坛中,40多位嘉宾在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发表了高水平的演讲,400多名与会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论坛圆满成功。希望今后各高校之间应该更密切、更频繁地交流和探讨,长久地支持和关注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伟大事业,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发展群力群策、添薪助益。论坛的举办将进一步推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实施,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教师队伍改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