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在“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霄兵发表“努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主题演讲。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涉及几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培养目标,人民中的每个人应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成为合格公民,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制度的公平与高质量、要加快现代化的教育立法、制定现代化的教育标准;三是人的教育保障,即现代化教育投入、教师资源、教育信息现代化、设施设备的配置现代化;四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现代化,应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程与教材,培养优异人才;五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国际化,树立中国教育自信,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加大人文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按照会议的要求,我来给大家做一个比较简短的发言,我报告的题目是“努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把它移植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但是教育不可能一步就使人民满意。我们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起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月21号我在《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较长的文章,主题是“努力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大家可以参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教育现代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教育界所称的“两基本一进入”。按照我的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了,现代化就实现了。现代化实现了,人民也就满意了。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互为定义的,是不可分离的。我们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在现代化的核心因素里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为最高的办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立场的转变。既然是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我觉得有几个要素。
第一,我们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个目标要现代化,具体是什么呢?这个目标每个人都耳熟能详——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教育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教育目标。但是“人民”的定义是什么?人民必须具体化,不能抽象化。怎样具体化呢?每个人要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所有的教育法律,从《教育法》、《高教法》、《职教法》到《义务教育法》,提出的都是以公民为基础享有的权利。《义务教育法》提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民族、种族、家庭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在《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相应的受教育权利。
这说明,人民享有教育权利的时候,必须把他的身份转化为公民,国家包括社会才可以提供条件,保障他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一个法定的概念。如果不是公民,即便是华人华侨,从美国来到中国,到了中国同样也可以进入相应学校,但是不能享有免费的义务教育或上一般的公办学校。在法律概念当中没有保证非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以公民为起点的。在培养过程中就提出一个要求,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有人民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公民,就是教育规划纲中要提出的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我认为这是实现现代化教育基本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民教育的基础,一切权利、责任、义务、素养,还有人才的发展,都会落空。在这个基础上成为优秀的人才,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教育制度要现代化,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制度应当公平,这个公平是建立在学生、老师、学校的基础上的,要平等的招生,平等的获得学籍,平等的接受教育教学,平等的毕业,升入高一层的学校或者就业。二是,制度要高质量,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育制度。要体现公民权利的发展,要使得学校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人民满意的要求,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和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加快立法。当前最紧要的地方,不是为了逻辑上完善教育体系,过去我们往往是从体系出发,从《义务教育法》,到《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现在,人民最关心的教育事情是什么呢?是进入幼儿园。在2010年,做过一次500万人的大范围调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发展学前教育,要让3到6岁的孩子入园,这是人民最为强烈的需求,这是教育最重的社会责任。所以我在教育部里建议,提前制定《学前教育法》。所以提人民满意的要求,不仅是一个工作的原则,也是策略,大家有呼声有诉求,法律就通过的快,人大政协都会积极支持,领导也会支持。涉及到学校安全,学校欺凌,提高质量等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四是,要有标准。在全世界,中国是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标准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标准里面,只占很少的比例,其他的标准都是外国人制定的。我们教育领域也要加大标准的建设。比如高等学校许多方面是没有标准的, 大家讨论的985、211、一本、二本、三本是没有国家标准的。一本、二本、三本的依据是,考分和填报志愿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标准的建设。
第三,教育保障要做到现代化。一是,教育投入。今天早上徐辉主席就讲到教育投入的问题,他说,我们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8万亿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实现了4%。在国际上比较这个4%还是一个基数。但是大家要知道4%,3.8万亿以上的教育投入来之不易,因为有了这4%的投入,教育形态才能发生基本的变化,我们再也不是农村弱势的局面,之后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保证“三个增长”的同时,开辟各种社会渠道扩大投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民办学校。我认为,到明年我们民间投入的指标会有新的增长。二是教师。我们有专门的《教师法》,有专门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的问题涉及到职称和工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这种职业神圣的使命感的培养。三是信息化,这是教育部的重要任务,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也建成了信息中心,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包括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有班班通、堂堂用的提法。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相互的连通、认证、互认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四是要加强相关的设施设备,教育设施要进一步的科学化、智能化、计算机化、网络化。
第四,教育教学和培养目标要现代化。一是创新方法,按照新出台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格,要有好奇心、探索心和探险精神。世界上没有一项事业不是经过探索、探险得来的,就像马克思讲的,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所以在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我非常高兴的看到,大家已经开始重视教学内容,但同时还要重视教育的方法。在大学里,要主要学习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受用终身。教师要重视对研究方法的教授,方法的重要性我认为是超过内容的,学生在大学里面学习的很多的内容,可能会遗忘,但方法一旦掌握是受益终身的。在评价科学成果时,一定要在方法上评价它是否可以重复,如果不可重复,说明成果是会受到质疑的。大家在做论文时,一定要考虑方法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可以重复,是否经得起反复的实验和推敲。
二是课程和教材,今天上午祝智庭教授讲了很多涉及到课程和教材的问题。过去我们提倡一科多本,现在课程教材都要无间隙的集中和收敛,收敛到高水平,在国家统一的标准下。中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科目,都统一由人教社发行。高等学校的教材也要逐渐收敛,现在教材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学校必须强化对教材的使用管理。教材课程教学,这方面的创新也是非常需要的。要有现代化的教材,要开设现代化的课程。
三是培养优异的人才,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领域取得很多的成绩。大众化、普及化、公平化等工作是大家认可的,但是我们的短板在哪里?培养优异人才方面的有效办法是什么?优异学生和人才还比较少,所以要引进海归,要学习国外的高等教育,国外教育塔尖上的明珠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我们所有的高等学校包括中小学,都要把优异人才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些都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但是现在转学转专业体制制度不是这样的,可以从高分学校转低分学校,可以从高分专业转低分专业,这些仅仅是模式化、公平化的要求。因此要做到实现教育现代化,就一定要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人才。
四是教育现代化指标。按照过去的说法,要到2050年才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行教育现代化,这里的两个现代化差30年。教育要做到人的现代化,人才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公民素质的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就无法引领全中国各行各业实现社会现代化。因此必须有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五是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不是脱离世界的,也不是脱离国际的。如何理解《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要实现国际化?首先,我们要有教育自信,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所以要做好教育的国际化,要处理好人民出国留学的问题,学生要出国留学,不是因为高考考分不够。我国教育40年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教育的中国和西方力量的对比。但是总的来讲,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人才培养,比如某些学科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大量出国学习,出国留学更加方便和简便,不仅要能出去,还要能回来。其次,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本土内,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有九所中外合作办的大学,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合建的上海纽约大学现在评价很高的,当然收费也是比较高的。中外合作办学具体还包括引进课程、教材、管理、师资等,吸收国外优异的经验。再次,加大人文交流。教育部最近新成立了人文交流中心,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吸收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忽视人文。但是现在大家发现最重要的是,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人民和人民,个体和个体之间需要交流来化解误解和矛盾,达到国际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要强调人文交流,其目的是要互相理解。最后,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展“一带一路”,我们要熟悉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法律环境。如果从身份上来讲,如果没有可以在任何地方任职的法律素质、国际规则素质和技术科学文化的素质,就很难做好“一带一路”的工作。并且,我们中国人还应该去国外就业任职,例如现在在联合国各组织当中中国人任职的比例还是很低,这和我们交的会费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于国际组织人员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言说话,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领导主席由中国人担任,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新的发展,新的骄傲。因此要有意识培养新的也就是国际化人才。
(这是作者于2017年12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聚焦2035中国教育”教育现代化智库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