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高书国:新时代中国教育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时间:2017-11-17设置

本期推送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的发言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即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举办更强大教育。教育具有整体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的特点。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比国家现代化提前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体会之一:根据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思想和强国方略确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

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中国教育实现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我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

结合我国实际,建设教育强国要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跨越:到2020年,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或超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比国家提前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第二步跨越:到2035年,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提前1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先进行列。

体会之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是主要矛盾,更是阶段性特征。

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在教育上,人民群众不仅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发展已经到了从规模增长为主要矛盾转为质量提升为主要矛盾的新阶段,但是我们的教育战略、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依然停留在旧时代;没有形成和建立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政策体系和教育治理方式。因此,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建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关于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人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另外,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不平衡、对物投资与对人投资不平衡、教育投入结构惯性运动、尚没有从规模发展到质量发展阶段、尚没有找到提高质量的管理模式;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物的投入容易,人的投入困难,等等,依然是我们教育经费投入与资源配置的常态。教育财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教师似乎也越来越习惯于这种投入体制和配置机制。

从现代化要素分析,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

第一,在物质层面:教育的基础条件投资不充分,在教育经费、师资保障、校舍条件和信息化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建设教育强国,在未来教育资源的准备上,特别是在发展战略、教育用地、教师素质和公共教育资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在制度层面:尚没有形成与建设教育强国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包括教育现代化标准、教育质量标准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都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建立从过程公平、程序公平到质量公平的体制机制。

第三,在精神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尚在酝酿、发展和成熟之中,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尚缺乏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提升。世界对中国教育开始从学生转变为老师的呼声很高,但是我们的政府官员、研究学者和学校校长还没有学会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出去。

体会之三: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教育 “四个自信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但要坚持四个自信的决心,更要有实现四个自信的作为和能力。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一是在道路方面: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并非一路坦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仍然在探索之中、不断发展之中和不断完善之中,仍然有广泛的探索和发展空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建设学习大国。我们在教育上需要提出中国方案,包括中国需要不需要农村教育?中国的农村教育到底如何发展?学习型社会如何建设?等等,都是未来中国教育必然回答好的战略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来,要推进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我们的开放是不是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需求、面向国民实现了全面开放的?

二是在理论方面:教育理论的构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的教育理论在科学性、完整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仍然没有学会用别人听的懂的语言和愿意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三是在制度方面:在制度建设方面,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仍然面临着很大的任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是在文化方面: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总结,还是对现实成功经验的提炼,抑或是对世界教育文化的吸收,以及我们现在仍然面临着的许多重要问题,从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但如何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等等,这些方面都仍然有很大有所作为的空间。

体会之四: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既要解决过程性的矛盾,更要解决结构性的矛盾。

现在结构性的矛盾已经表现地非常冲突了,这些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都将面临诸多困难。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强有力的资源特别是财政资源的支撑,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改善教育投入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必备条件。

中国教育经费总额已经从2000年的2700亿,增长到2015年的36129多亿元,占GDP比例为4.26%,增长了12倍多;常言道,以质图强。面临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战略和新挑战,现有的教育财政体系和经费使用体制机制尚存在以下问题:

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育发展的新领域经费结构性短缺和不充分现象严重;

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对于教育制度建设的投入不均衡不充分;

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学生源自由流动,资金与教师资源不流动,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这样的形势下,代课教师问题再次凸显。

为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准备开展《新时代中国教育经费配置问题与对策研究》,主要从教育经费配置现状和问题、发达国家教育经费配置的结构体制和机制以及对我国教育经费配置的建议等三个方面加以深入科学地研究,以期为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和整体教育发展提供新动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