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张珏:创新教育服务体制,加快提升人力资源能级

时间:2017-11-17设置

本期推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珏的发言全文


  

各位下午好!我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创新教育服务体制,加快提升人力资源能级”。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进入到“十三五”规划周期以来,党和国家面向未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规划,例如《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这一系列战略规划的目标设计,都指向未来2030年乃至2050年。《中国制造2025》就提出,要通过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使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也提出,通过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前不久闭幕的十九大里面,党和国家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面向未来做了新的战略安排。在2020年之后,面向本世纪中叶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在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与传统的“三步走”战略相比,十九大提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总的实现时间提前了15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另外,针对国家人才、人力资源、劳动力发展,十九大提出更新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确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家竞争主动的战略。针对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建设支持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要求。基于教育优先发展的策略,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


面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我国的人力资源水平和开发能力面临一定的危机和困难。第一,作为人力资源基础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例持续下降,2030年,15-64岁人口将下降到9.6亿,2050年约为8亿,到2060年跌破7亿,不利于提升我国人力资源规模竞争力;第二,65岁以上老人规模、比例双双增长,必然增加社会赡养系数和发展压力。


再看两个评价人力资源的关键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这是一个反映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重要国际比较指标。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每增长1年,GDP可增加9%;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7%。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提升很快,但目前仍大大落后于 OECD,高收入、高创新指数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2001-2014年间,我国25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61年,快于其他类型的国家的提升水平,持续保持了平均每年提高0.16年左右的快速增长态势。但是总体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2010年,我国2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为9.04年,同年美国、韩国的这一数值为13.4年和12.7年。


另一个常用的反映人力资源水平的比较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学历比例。目前,我国这一指标的水平也明显大大落后于 OECD,高收入、高创新指数国家的平均水平。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2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不足10%,同期美国、韩国为41%39%2015年我国达到16.8%,但仍处在世界比较低的水平。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及各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不同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仅从大专以上比例来看,直辖市之间,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均衡、不充分。从三个产业内部的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来看,第一产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较低,仅为0.6%;第二产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9.8%;第三产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6.9%


利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2001年的相关资料,对中国和日本部分行业人员素质进行比较。在农民牧渔业方面我国的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为0.14%,日本为8.16%;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方面,我国的大专及以上从业人员比重为37.45%,日本为54.18%;在社会服务业方面,我国为8.7%,日本为51.62%。面向2030年,按学生流模型和现有发展节奏的常规参数测算,再考虑全面学分制、弹性学制带来的增量,可以预测20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同样采用常规参数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人口规模将从目前的1.42亿再增加一倍左右,总量可扩大到2.74亿人左右。另根据胡鞍钢教授2017年初在“清华三农论坛2017 ”上发表的研究估算,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超过2.4亿大专学历以上人口;与之相对应,预测到2030年,我国20-59岁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将从目前的8.4亿减少到7.55亿;届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将达32-36.3%。如果按照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36.3%、并采用其他常规参数综合预测,到2030年,我国20-59岁的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可达11.89年左右,仅大致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


按照目前各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节奏,到2030年,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指标,仍然达不到一些OECD,高收入、高创新指数国家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要求不相适应,难以引领和支撑国家的一系列战略安排。


基于现有情况,应基于大国国情、教情,做出抉择,超前布局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具体而言,要通过增量和存量调整,通过双轮驱动来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的能级。所谓增量,即继续加快发展高水平的各级各类教育,从增量的维度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特别是要加快高等教育,促进内涵发展,促进高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的存量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存量和增量两轮驱动,提升人力资源能级,力争到2030年,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高等教育学历比例提高到40-45%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到12.5-13年左右,与高收入国家大致相当水平。


具体应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第一,通过学制、路径创新,扩大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增量。在保持高等教育正常增长的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弹性学制和新业态、新学习方式模式,扩大高等教育质量,到20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并按照改革发展趋势,2030年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将本专科生完成学业时间将从3.5年延长至5年,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内分享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另外,通过分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有效学分、通过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学习方式接受高等教育及服务,扩大高等教育的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到203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70%。第二,实施教育培训服务国家行动计划,优化升级人力资源存量。按照参与率50%的指标,尽早设计接受培训、接受教育服务的规模,在2020年之前启动双轮驱动计划。到2030年,有3.8亿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和从业人员参与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第三,通过“扩大增量+升级存量”,将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到2030年各级教育发展,加上增量贡献的部分,受教育年限方面达到12.1年。结构存量方面,通过结构调整提升,通过培训学历服务所带来0.9年的受教育年限存量的提升,最终达到13年左右的水平。第四,高等教育要围绕内涵发展,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共建共享,统筹各方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第五,要将实施国家行动计划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推进抓手。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统筹,其中地方的有力统筹是实现双轮驱动战略最根本的保障。此外还应加强相关立法,提升教育培训、教育服务的基础能力。加快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关的服务培训支持体系。


以上是相关课题研究过程中一些体会。与各位分享,谢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