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尹后庆:新时代教育质量提高的体制保障

时间:2017-11-17设置

本期推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的发言全文



各位专家,十九大报告是非常宏大的、战略性、思想性很强的一个文件,我们刚开始认真学习,很难说我的发言都能跟十九大的报告内容联系得很好了,还在思考和学习中。我们今天面临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有许多特征,从这些特征出发,我们来把握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因为我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研究,所以我更多地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谈我的一些感受。


这次习总书记的报告里边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新时代”概念,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反映在我们教育里面。我把它归纳为三句话,这三句话可以反映出我们今天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阶段性的特征。


第一句话,尽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是学业成绩已经不再是全部的教育价值追求。


第二句话,尽管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仍然重要,但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什么是“质量”我后面会谈。


第三句话,尽管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跟质量水平的基础性要求仍然是当前相当一部分地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这个新诉求就是我们新时代的特征。所谓不平衡、不充分,也许就是地区不平衡、学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是对所有的地区和学校来讲都有可能不充分。


因此,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时代,不能只满足于用资源来简单地重复,“上学——考试——毕业”这样一个形式过程。虽然这个形式过程每个人必须完成,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形式过程上,而是要让教育真正作用于孩子的内心改变。我们所指的新时代,一定有其特征存在。原来我们是温饱型小康,现在我们进入到全面小康,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以财富来评判幸福走向幸福感的多元化。财富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决定要素。十九大以前,国家统计局局长说了,我国恩格尔系数平均接近富足程度,富足程度是30%,现在平均是31%。因此这个角度来讲,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提升,这些表征内心感受的软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极大。


现在明确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学一到两件乐器或一两门体育项目,这些伴随他终生,是他人生幸福很重要的一方面,要不然大家只能在广场上跳广场舞而已了。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剧院、音乐厅,有更多体育场馆让他们享受和参与。但今天孩子在学校里,围绕着知识的重复训练,断点化背诵,对付着考试,能力不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我想,这都是我们新时代的特征。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新时代要追求新的质量。


第二个问题,报告讲到教育时提到了网络教育,这是第一次。当然,关于十九大报告与教育的关系,并不能只是从涉及教育的段落里面寻找,还有很多宏观方面的观点和要求需要我们思考。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这些背景首先带来的是未来人类工作岗位的变化,故而对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面临这样一个形势,我们基础教育一定要解决好在新的时代让孩子学什么?怎样学?工业化时代所基本确定的课程内容在我们面临知识经济,面临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是学这些东西?还有就是“怎样学”的问题。社会持续的变化我们怎么去应对?这对我们基础教育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迎接“两个一百年”,在新的两步走的战略布局中,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历史方位,必须找到我们的发展战略。我们的历史方位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上周我在内蒙古督导,去了乌海和呼市,发现整个教育装备水平非常高,跟五年以前不一样,更不用说十年以前。因此在这样的变化面前,我们感受到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教育回归人的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在迎接“两个一百年”和两步走战略布局当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我的第二个想法。


接下来我谈四个关于基础教育发展当中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总书记在报告里面讲到“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我理解讲的一是质量。我们新时代的质量观和质量内涵应该是怎样的?二是,如何来提高质量?


什么是质量?新时代的质量观是什么?原来的质量观是学好数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我们新时代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强调面向全体,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强调能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是,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比较多的受考试制度等体制的影响,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缺乏连接,我们是碎片化、断点化的知识记忆在应付考试。学也学了,考也考了,但实际问题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因为教学过程缺乏情景性,缺乏与真实问题的联系,因此就停留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概念性呈现与描述性意义之上。这是我们教育的弊端。


这种教学使得知识之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很难揭示出来。知识中间隐含的文化精神不能揭示出来,知识学习对人“三观”的作用就不会形成,所以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关乎教育质量,重要的是要关注时代性和前瞻性。整个世界面对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孩子们学什么?怎样学?人们都从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挑战的角度提出“核心素养”问题。我认为,研究核心素养,直面21世纪挑战,直面现代科学技术跟知识经济的挑战,思考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环境下,让孩子学什么、怎样学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形成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的要求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里面去,持续地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我们今天落实“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第二,我感到我们新时代教育治理能力要提高。今天上午的发言中大家都讲到“择校”,我就以择校为例。几乎今天所有择校措施都是行政部门强化管理的措施,什么叫治理?什么叫增强现代教育的治理能力?治理是利益相关方共同协调协商的一个过程,当然是政府主导的。过程中间,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兼顾,并且有一个好的制度来实施保障,这是我们政府的责任。第一,择校都是学校差异造成的吗?我们能够消除所有学校的差异吗?其实当政府努力实现均衡化时做好保底的基础上,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第二,择校也不完全是学校的差异带来的,择校的主体是家长和学生,择校的动因虽然有盲目的、过度的成分,但总体上人的选择意识的觉醒,人的选择机会增加,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今天考虑治理择校,就一定是从需求、供给双方来协调考虑,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管理行为与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倡导必须并行,而不是政府用自己以为非常精明的手段去“控制”。

  

第三个体会,十九大报告里面总书记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融通中外、继承自身优秀传统,立足我国国情同时,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基础教育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弱势。PISA测试给了我们自信,同时也看到我们的孩子在教育创新方面有些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引进一些国际课程,是为了中外融合,是为了改进我们自己的课程。教育不是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是为了让我们的基础教育更加强大。让中国教育驰名中外,以它更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最后一点体会,我们现在教育机制改革中一定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在教育多样化,教育充分发展的目标之下,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让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聪明智慧得以泉涌,最后汇成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