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陈玉琨的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我的题目是“教育诊断助推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
“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的前提是明确受教育者群体的不同,他们的需求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的分析基础是教育是可分解的。可从两个方面分析“可分解”这一定义。首先是教育对象的可分解,包括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富裕家庭学生和贫穷家庭学生。只有对象的可分解,才能针对教育对象采取适合的教育举措,推出新手段、新方法。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可分解,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师资、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基于此,对于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要有针对性的办法,因此提出了“教育诊断”这一概念。
“教育诊断”的重要思想是,了解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大能力地提升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潜在能力。“教育诊断”分成三个方面,事前诊断、事中诊断、事后诊断。
第一个方面,事前诊断,也可称为教育活动和教育改革的基线调查,即基础和底线的调查。基线调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不同群体特殊需求的诊断。对“特殊性”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一般需求与特殊需求的分析。一般需求是人的共性需求,特殊需求是个体在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特殊性的需求。例如农村孩子需要了解植物和生物,需要了解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另一部分孩子需要的是熟悉掌握IT技术和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只有了解特殊的需求,才能明确教育当前和长远的目标。第二,分析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目前的教育还处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对于特殊性的满足,要从国家层面上,提出想法与举措。第三,对各种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的预测预判,任何的建议,要深入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高考为例,针对高考考生中选考人群规模的变动,都应有事前方案。
第二个方面,事中诊断。在实施中,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分析。一是步进分析,即步骤和进度的分析,包括对时间节点的判断。第二,预期变化分析。例如,预期到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77.2%上升为85%,到2020年预期达到90%。这一预期变化有助于掌控教育发展的全局。第三,实际成就与计划目标的差异分析。对实际与预期之间的偏离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实现预期目标。
第三个方面,事后的诊断,这是对不同群体需求满足效果的诊断。受教育者对上学交通、学校师资有不同的需求,在政府采取相关举措之后或产生一定的效果。因此要对项目效果与影响进行分析。产生效果后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和社会影响?人民的获得感有多大?因此应该对社会影响和人民获得感进行评价。事后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偏差的分析。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而言,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教育举措的实施是否产生了预料之外的结果?事后评价最终要产生改进工作的政策意见,为同类项目和后续项目积累经验,并提供政策的建议。
因此为促进教育的公平和推动教育质量,需要在改革层次上,在省市、地区、县级和学校的层面上,都有这样的诊断过程,教育政策才能更贴近实际需要,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总体而言,教育诊断活动要讲究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具体包括三方面要求。第一,必须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即强调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目前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大多面向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且涉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但针对特殊群体的需求涉及较少。第二,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基于价值判断的解读。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中,高度强调数据的利用、数据的采集、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因此基于数据的分析极为重要。但是数据的解读带有解读者的价值判断,因此任何客观数据的解读与分析都应注意价值导向,并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只有基于数据分析和基于价值判断的解读,才能使得数据产生意义。第三,在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应该明确目标是什么,实际问题是什么,同时要研究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以问题的解决引导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实现“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