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期 · 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张民选 : 打造一流教育要参照国际标准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上海高等教育是一个重大挑战。要让最好的学校去做基础科研,而应用创新要鼓励“大众就业、万众创新”。上海建设一流城市、一流大学,打造一流教育,要参照世界各国通行标准,确定一些新的目标,比如以前以“引进来”来衡量国际化水平,现在可能要以“走出去”来衡量。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罗宏杰:科学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指标体系
一要调整师资、学生结构。中国高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流动人员所占比例与外国相比小不少,访问学者所占比例更小。外籍教师占比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指标。解决好这些问题只靠教育部门是不行的,需要发改委、人事、财政等部门一起来关心研究。二要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指标。科学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变成生产力的,有90%是通过与企业联合研究实现的,高校自身的研究转化率只占10%。在指标设计的时候,要关注高校和企业共同知识产权中的比例问题。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胡寿根 :要抓住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契机
一要更加注重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协调。特别是要抓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契机,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引进难度大、人才不足,高峰学科建设成效不明显、创新活力不够的问题。二要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三要注重政府意志对高校的可操作性。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国高校不能办成哈佛、牛津,要办成中国式的高校,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高校”?需要在规划中有体现。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
李粤江: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高校应当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改造学科、建立科研平台,来增强创新能力。现在引进人才,我们和其他地方相比不占优势,需要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有效改革,更好集聚人才。
(复旦大学规划处处长)
-以上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