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期 · 创新理念 -
薛明扬:义务教育要更多关注城乡一体化问题
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再提优质均衡意义不大,应当更多关注城乡一体化问题。就终身教育来说,上海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关于高等教育,最难的是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关键要抓住校长和教师。德育目标要贴近实际。教育法治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十三五”规划要和国家教育领域的法律保持一致。
(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
袁振国:重新认识教育公平的内涵
中国教育当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促进公平。教育公平第一个阶段是资源配置公平;第二个阶段是过程公平,师生是否得到合理对待;第三阶段就是差异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十三五”规划期间,上海应由第一阶段迈进第二阶段,展望第三阶段。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看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要以个人课表设置等制度作保障。增加教育活力,就要简政放权。上海也有下放问题,市要向区下放,区向校放,放权要真正做到有权有责有活力,这是“十三五”规划要创新的东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杨国顺:在立德树人上要有新定力、新定位、新定夺、新定律
上海教育下一步发展要找准特征,在立德树人上要有新定力、新定位、新定夺、新定律。德育不要搞花哨的口号,要培养学生奉献自己、为民报国的境界,要开展包容性教育。这是新定力。上海在校长和教师培养上要有专业境界引领的新定位,营造校长以教育家办学,教师以教育家育人的土壤和氛围。上海教育在整体推进改革的政策设计上要有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定夺,不要绕来绕去,既然看到人才引不进来,就要在政策上设计考虑。教育本身是有规律的,学校办学是有规律的,培养人也是有规律的,不要把校长管死,“十三五”规划要有这些“新定律”。
(上海市教委副巡视员)
李进:上海应该有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匹配的教育形态
上海教育形态应该与城市形态相匹配,要在规划中要讲清楚。上海教育的地位怎样,对科创中心、长三角、全国的贡献如何,要有描述。对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要体现教育公平,尤其是在政策、社会认同、待遇、生均拔款等方面。上海职教法、民办法等地方法规,可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制高点。教育现代化关键点是在落实办学自主权上。政府要依法宏观调控,学校要依法自主办学,必须靠体制机制的突破。
(上海杉达学院院长)
胡海萍:要将绩效评估与投入挂钩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深化预算改革的决定。教育的重点支出要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进行优先保障。如果取消挂钩,从保障支出,需要建设标准来规范指标,比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设备统一配置标准等。这样就可以将支出固化成财政投入,因而也就解决了一个硬性指标考核问题和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问题。在保障财政投入同时,还要加强绩效评估,强化效率意识,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和完善投入的依据。
(上海市财政局教科文卫处)
屠启宇:“十三五”期间教育要做到“三个打破”
规划指标体系中要融入终极性指标和对其他领域要求的指标。要做到三个打破:一是要打破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隔断;二是要打破公办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条线的隔断;三是要打破认知性的学习的局限。21世纪要培育创新人才,仅仅靠认知性学习是完全不够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张晓静:规划要对教育在提升区县劳动力素质中的作用作出阐述
规划中要阐述好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在提升区县劳动力素质中的作用,“十三五”规划要有进一步的深化和阐述。二是面对外来人口的增加和政策带来的生育高峰,怎样做好城乡教育一体化。三是对学校的定位要进一步明晰,注意越位点。德育、择校、补课等问题,需明确教育责任。四是完善教师培训和退出机制。加强教师的知识培训、职业精神培训,校长应有辞退不合格教师的权力,以加强学校管理。五是要对教育经费使用进行规定。从内部来说应对教育经费使用的范围、结构、比例进行明确,强化预算执行力;从外部来说,要对教育购买服务加强引导和指导。六是硬件标准不要多变。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
李文萱: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分层学习课程应是“十三五”的中心
上海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到的核心理念要坚持、深化。梳理中长期规划、“十二五”规划关键点,要围绕教育公平、质量。在招生制度改革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分层学习课程是综合改革的中心,也应是“十三五”规划的中心。信息化建设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如何支撑教和学。如何从机制的建设上、制度的设计上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动力,也是“十三五”要攻坚的课题。
(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
熊鲁霞:科学规划高校布局
要对高校布局调整、大学园区建设等做出科学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衔接。关于考试办法改革,要以立法方式确定下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吕华琼:规划要贴近师生实际
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要考虑二胎政策对师资队伍的影响。教育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划推出的政策要注意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要开发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家长育人水平,探索学校、家庭共同育人的机制。
(天一小学校长)
-以上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