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上海教育“十三五”|专家视角(二):研判形势

时间:2015-04-07设置


- 第二期 · 研判形势 -






尹后庆:规划要回应“四个问题”

三五”规划要回应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幸福感和精神的提升。这需要教育发挥作用。规划指导思想里应该把教育回归本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第二个问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以考试改革为龙头,拉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是“十三五”期间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三个问题是城镇化和人口变化。十三五规划要根据这些变化,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第四个问题是信息化。移动技术、分析技术、云技术、开放资源等新技术对旧有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电子书包将是“十三五”期间一个重大突破点。

(国家督学、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王奇:要研究教育“新常态”

育很多“老大难”问题,可以纳入教育新常态。新常态下,我们在发展目标上要有新的考量,如上海高等教育就不在全国奖项排名上过多纠结,而是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转化成果等。从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看,高校自主发展已经是常态。原来让一部分学校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的“旧常态”转变为现在大多数学校一起追求富裕发展的新常态。对内涵建设和品质的追求也已经成为了高校共识,这也是新常态的表现。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张强:抓住创新驱动转型这个主线

海“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十三五”规划要升级、深化和落实这个主线。上海“十三五”规划涉及到教育领域有两块:一块就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教育发挥什么作用;另外一块就是基础教育,涉及到公平问题、均衡发展的问题。发改委还将编制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专项规划,其中也涉及到教育。“十三五”期间上海各项事业要进一步确定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其中就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海相对较早进入经济新常态,下一步发展要考虑如何“引领新常态”问题。

(上海市发改委社会处调研员)


朱瑞博:深刻认识规划的三个重要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处在承上启下的历史阶段的规划,有三个重要的背景。第一个背景就是要面向2040、2050年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个时候主要中坚力量在35岁左右,也就是现在刚刚出生的一代。这一批人才如何培养,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思维、竞争能力,决定着2040年上海在全球的地位。第二个背景是要建立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可能不是三年四年就可以建成,可能到2050年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当前要什么人才,未来要什么人才,规划中要体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第三个背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三大背景下,上海一些指标已经不领先了。围绕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等教育一要培养创业的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只靠基础研究是不行的。创新中心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有没有大量的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二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比如高端知识产权的服务业人才,既要懂专业,又要熟悉法律、国际规则,类似人才如何培养?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使上海教育走在前列。

(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