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世骏:提升中国特色教育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时间:2018-08-30设置

作者简介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教育哲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建设教育强国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迈向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必须确立和提升教育自信,这是我们坚持发扬中国特色、继往开来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回答如何确立和提升教育自信的问题,说到底是要具备教育自信的知识前提,坚定教育自信的立场依据,保持教育发展的高度自省,夯实教育自信的能力基础,提升教育自信的传播智慧。


一、教育自信的知识前提


教育自信是否具备,取决于是否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战略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样,当今世界,中国教育也最有理由自信。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推动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培养 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支撑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奇迹。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居世界首位,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正逐步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4%,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1.2万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约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大规模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性成就的清醒认识,是确立和提升教育自信的知识基础。对我国教育事业妄自菲薄的观点,往往来自对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和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并不了解;对我国教育为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艰苦卓绝努力、所战胜的前所未有挑战、所面临的极端复杂环境,并不了解;对我国在一些重要教育指标上与同类国家相比较所具有的发展速度优势、发展规模优势和民众受惠优势,并不了解。


二、教育自信的立场依据


教育自信是否坚定,取决于是否真正具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同样,应该把“四个自信”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四个自信”是教育自信的根本依据,教育自信则是“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中国教育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是因为社会主义道路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处理与教育相关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迅速提升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及时拓展其他教育等方面显现出巨大优势,也是因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在教育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只要真正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领导能力, 就一定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三、教育自信的态度支撑


教育自信是否清醒,取决于是否同时具有教育自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社会革命”使命与 “自我革命”使命是有机统一的,表现在实际工作当中,就是高度自信和高度自省的有机统一。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发展速度来说,很有理由自信,但从发展质量来看,很有必要自省。城乡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入公办园难、入普惠性民办园难、就近入园难的压力依然很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还比较普遍,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普通高中负债面高达70% 以上。我国教育事业从总量规模来说,很有理由自信,但从人均水平和公平程度来说,很有必要自省。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但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教育资源配置仍存在很大差距。我 国教育事业从回顾以往发展成就的角度看,很有理由自信,但从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看,又很有理由自省。我国教育投入突破3万亿大关,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投入依然以政府为主,社会教育投入不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公共财政教育经费面临增量配置困境,建设教育强国面临挑战。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关系、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及教育活力的关系,有时会让我们觉得有足够理由去加强自信,有时又会让我们觉得有不少理由去加强自省。只有充分承认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时刻保持教育自省,我们的教育自信才是全面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


四、教育自信的能力基础


教育自信是否巩固,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在追求伟大目标的同时加强优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要以“目标导向”的思路强化“四个自信”,通过更加坚定而成功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比如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通过坚定而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比如,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规律),通过更加坚定而智慧地运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比如,集中力量办教育、集中力量办大教育、集中力量办好教育),更加坚定而全面地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比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师道尊严”,“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等等),来为教育自信提供更加扎实的基础。我们也要以问题导向的思路去强化“四个自信”,也就是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存在的问题(有关教育的公平、质量、效用、活力等等);在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有关教育的数据、民意、 专家意见),形成符合教育和学习规律,符合人民意愿和党的意志,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条件的解决问题方案;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扎扎实实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教育之间的差距,缩小与人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之间的差距,缩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之间的差距。


五、教育自信的传播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能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共识,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运用国际通行方式, 来总结和传播我们自己的独特经验。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很重要,但“话语”的说服力取决于传播的技巧,更取决于传播的内容。


从技巧上说,要熟悉教育领域的国际话语,要了解国际传播的受众心理,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端人才,有计划地派驻国际组织,提高国际组织中中国代表的比例,增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鼓励教育研究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支持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研究中国教育问题。从内容上说,要通过对中国教育的研究, 构建中国教育理论体系,提炼出有助于解决在国际上具有相当普遍意义的教育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中国积累了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比如党领导教育的制度优势、上海基础教育的特色尤其是数学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教师的教研制度和培训方式、大中小学德育的一体化等。再如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概念,已成为专有名词被译为“SuzhiEducation”,得到国际学界认同并被收入英国教育大辞典。要抓住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对这些成功经验加以深入挖掘和梳理总结,积极构建能够解释中国教育发展实践的理论体系。


文章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9卷 第3期 2018年6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