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郅庭瑾: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政策研究
摘 要:教育自信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本国的教育道路、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所持的积极态度和肯定评价。历史优势、现实进步和未来理路三大范畴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分析框架,为全面理清教育自信提供了逻辑脉络。教育自信的建立,要回归本土,凝练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立足现实,建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要面向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关键词:教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教育道路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38 (2018) 02-0055-06
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也为教育在新的时代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纲领。为此,诠释并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理论内涵,探讨新阶段教育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对于教育事业开启新篇章意义重大。
一、 教育自信内含于并体现为 “ 四个自信”
自信通常指的是主体相信自己、信任自己,对自身正面评价、积极肯定的一种意识状态。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属于社会心理的范畴。
何谓教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自信,指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相关主体的一种心理认知,即对教育的积极认同、正面肯定与主动支持。教育自信既包括教育供给方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产生满足感;也包括教育的需求方在教育参与基础上获得的客观成功和自我成长。教育自信的形成 ,是受教育者社会评价和教育供给者自我评价的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自信的产生需要教育活动的相关主体,包括作为教育供给方的政党、政府、教育组织或机构、教育者等在提供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成功主要体现为:教育通过实现人的成长和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对教育的获得和认同都可以转化为对教育的自信。
具体而言,教育自信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历史中发掘教育优势、在现实中感知教育进步,对本国的教育道路、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文化等所持的积极态度和肯定观点,即个体或群体对本国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实现教育发展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等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乐意为本国的教育发展注入生命力的责任感等价值观所形成的内在的、积极能动的信心和力量。
2.
教育自信与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在“四个自信”的完整 系统中研究教育自信。教育自信既内含于“四个自信”之中,是“四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也体现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道路自信、教育理论自信、教育制度自信和教育文化自信。教育自信是人们对教育的道路、思想理论、制度体制与教育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教育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的教育发展道路,创新中国的先进教育文化,打造中国的独特话语体系。更进一步,教育自信是“四个自信”得以不断传播、发扬、深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教育强国是“四个自信”真正确立的根本保障。
二、中国教育传统是教育自信的历史根基
“内生”的教育思想
回溯中国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体系是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内部变革及外部影响中推陈出新的。古代官学私学体系日渐成熟,以科举制为桥梁、以各家教育思想为基石,形成纵向连贯的传统教育体系。这些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是教育自信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意蕴深厚的教育思想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当下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再一味模仿和引用西方文化和技术,而是立足国情,从根本上发掘和构建适应我国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体系。
2.
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造与创新
1949年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坚决改造”。尤其是在制度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设,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广大公民的受教育权利。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新中国第一个关于学制的文件,确立了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学龄人口、劳动人民、工农干部服务的途径。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启动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自此,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创新,逐步摆脱了对西方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的依赖和照搬。
3.
优良教育文化的传承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先进教育文化。孔子的弟子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这就是所谓的孔门四科。北宋理学家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1]朱熹对此的注释是:“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 [2]我国的教育方针在秉承优良教育传统基础上,始终提倡“全面发展”,同时保障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除国家规定的教材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材涵盖历史、地理、文化、天文、物理、体育、音乐、演讲、阅读、计算机、书法、绘画等多种多样的科学人文知识,满足不同地域和学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课程内容涵盖文化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愈益丰富成熟,使学生得到身体心理、思想道德、创新实践和知识文化等关键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会影响到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我们建立教育自信的历史根因。
三、 教育成就是教育自信的现实支撑
2001年,我国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新探索,提出“素质教育”、“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针和策略,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所讲到的,“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切实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观念更新与教学行为变革
自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专有名词被译为“Suzhi Education”,逐渐得到国际学界认同,“素质教育”词条已被收入英国教育大辞典,其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其深刻的价值意蕴指引着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明显转变。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所倡导的工作,组织开展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明显转变,更促进了教师反思与构建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及新的师生关系。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也得到改观。学生学会了合作、探究与交流,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会了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懂得以自己擅长与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第三,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转变。经过多年探索,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关于教育评价的理念和实践也有了很大改观,既表现在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也表现在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方法不断得以运用。最后,新的教育文化在师生合作中孕育生成。学校不再是领导者和教育者的独角戏或一言堂,而是全体师生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场域,和谐的文化氛围催生强烈的教育归属感和自信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焕发出的生命活力和取得的有效进展,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也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实践基础。
2.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牢固确立
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突出强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师生时再次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教育在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不仅“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这些讲话和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3]
仅从2004到2012年,教育部就先后颁布了《2003-2007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多项保障我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高度重视。正是在各项制度政策指引和保障下,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取得卓越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13亿多人民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
3.
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成为制度优势
中国教育的自信还源自于中国教育的制度优势,即党对教育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绝对领导,这种制度优势并非外部强加,而是由国情决定、具有我国特色的优势,这种内生的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更具独特性和持续性。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要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成为两个“坚强阵地”,关键在于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基础在于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应该遵循的共同准则,即强化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是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领导权的核心抓手,是新时代新阶段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2017年10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外方顾问委员时讲,“人才是创新的根,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教育不培养“旁观者”和“反对派”,这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可以说,中国教育在近40年的发展进程中,克服了“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难题,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实践的成功是最大的自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承认中国教育的进步,正视中国制度的优势,体会中国教育的智慧,关注中国教育的经验。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行动和主张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四、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是教育自信的未来理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由来已久,一些积累性的困难和叠加的矛盾及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培养人的成效的彰显,也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自信。这就需要坚持不懈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将教育的改革向纵深处和难点交织处推进。只有改革才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的内生动力和未来方向。“要靠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5]中国教育自信的底气,既要回归本土,又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教育自信的底气,说到底是民族自信的体现,是话语权力的彰显,是成功经验的体验。
回归本土,凝练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意蕴
中华民族教育发展的文化积淀、国家教育进步的历史过程,为教育自信的建立赋予了深层意蕴,是构建当代中国教育自信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与事实依据。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形式转化与传承发展,必须重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练和弘扬,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文化与思想理念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底色。
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恰恰是优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亟待解读和弘扬,放眼国际有利于把握教育改革趋势,而回归本土才能寻找改革成功的“秘籍”。
2.
立足现实,建构中国教育自身的话语体系
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指的是中国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成就提炼,超越长期西方中心论所产生的影响及获得的认同。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是对中国教育发展成效的独特性、整体性表述,是对中国当下教育时代特征的凝练和把握,彰显了中国教育富有生命力的现实品格。基于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将之作为观察主体和诠释主体,通过讲好中国教育故事、阐释中国教育特色,增强我国教育发展道路的理性认识和认同。
中国教育话语体系要真正建立,并能释放其外部影响力,如何总结好中国教育的经验,讲好中国教育的故事是关键。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理念呈现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过度“崇拜”和盲目“迷信”,甚至陷入企图以西方教育思想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囹圄。即使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兴起学习儒学的热潮,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亟待提高。自信的中国教育不应再无底气,必须尽快超越言必称欧美等国家教育的自卑与追随姿态。
解决好“总结什么经验、讲什么故事”的问题,要求我们:第一,深度解读我国现有的教育问题。扎根本国实际寻找解决方案,立足本国现实总结教育经验。由于教育界的学术生产机制不够自信,本土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和鲜活经验往往被忽视,言必称欧美的做法还普遍存在,许多方面还是难免被西方话语及质量标准牵着走,从而仍远离中国的特殊现实及真实需要。因此需要直面我国教育的现实,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置身中国城乡、地区、阶层之间教育发展尚不均衡的特殊情境,回应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对优质教育的真实需求。第二,创造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以往的教育思想颇多精华与瑰宝,但总体上过于碎片化和片面化,要把这些零散的思想深化和重构,不但要求我们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还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回到教育的原点问题,达成基本的教育共识,系统性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第三,去伪存真,挖掘真实有效的思想精髓。当前我国教育思想如百花齐放,不胜繁荣,但“乱花渐欲迷人眼”,许多教育理念不是披着中国特色的外衣,实质是借鉴国外理念,再就是以不同名号冠以同一种理念,实质都是大同小异。这要求我们“拨云见日”,拂去表面,发现其内在本质,去粗取精,重质而不重量。
3.
面向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话语体系的建构要反映人类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国际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就教育领域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有些方面的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甚至令世界瞩目。《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的撰文《上海的秘密》引起了无数美国人的好奇,OECD发布的上海中学生参与PISA测试的成绩也把全世界的目光引向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国的教育应该为世界教育的改革建言献策,为他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如何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命题、概念和理论框架,构建中国独特的教育模式,是对所有教育者的又一挑战。在深切关注教育变革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全方位地深度创新教育的研究范式,用实践经验、实证数据、话语体系、理论引领,真正为解决人类的教育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中国模式;实现教育改革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飞跃,实现教育发展由理论模仿到理论阐释再到理论引领的历史性演进。
最后,教育自信的本质说到底是民族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教育自信的政治基础、经济支撑、制度保障和文化底蕴。可以预见,随着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自信的底气会不断提升。
(本文选题和框架思路主要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教授,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程颐.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M]. 朱熹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5. 276.
[2]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十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362.
[3] 陈子季.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 (2): 3-9.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N]. 人民日报, 2014-7-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93.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Path of Confidence in
Socialism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Zhi Tingjin
Abstract: Education confidence refers to the positive attitude and affir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individual or the group possessing toward the educational path, educational theory, education system and educational culture in one's own country. The analysis structure of education confidence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advantages, improvements of reality practices, and theoretical path for future, which provide the logic for reviewing education confidence in an all -round way. To buildup education confidence, it requires the retrospection of local context, conceptual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urthermore, it require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reality,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requires contributing Chinese mode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the world.
Key words: Education confidence; Educ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