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 问题·视角·方法:兼论现代化与内生发展

时间:2019-12-30设置


2019年12月25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举行第23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宏观院副院长张文明老师作了题为“问题·视角·方法:兼论现代化与内生发展”的学术讲座。沙龙由刘皛博士主持。



张文明老师从研究问题的源起、何谓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内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个人思考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黄宗智、施坚雅、石田浩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三位日本学者富永健一、鹤见和子、三谷孝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以及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的著作《中国农村社会的构造》。他分享了自己在求学和思考的过程中,这些学者是如何影响自己的学术选择和学术兴趣。



对于何谓现代化的问题,张老师认为现代化是各种类型的社会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涉及各个层面的过程性社会变革。张老师梳理了普林斯顿学派关于现代化的分析,以及富永健一关于日本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观点。罗兹曼在对中国现代化的分析中提出了现代化的八个指标,如全球化、国际关系、市场化、人口变动、分配公平、官僚科层化等方面,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标识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但在真实世界中现代化其实很难监测,而且现代化监测往往具有滞后性。


围绕着现代化与内生发展的关系,张老师谈到,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围绕“日本社会的发展应该以自我为主还是以外来资本为主”有过热烈讨论,鹤见和子、西川润等人关于内生发展的观点以及Lan Bowler等人关于乡村内生发展的经验性研究,促进了内生发展理论的构建。


在梳理了以往研究学术脉络之后,张老师提出了自己对农村内生发展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思考,这些思考主要从农村社会是否还存在自主发展的基因,在中国是否可以进行内生发展的研究,以及采用何种方法对农村进行内生发展的研究三个方面展开。



张老师分享的现代化理论、实践经验以及自身从事农村田野研究的经历,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在张老师的启发下,大家围绕农村内生性问题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