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 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教育创变

时间:2020-12-19设置


2020年12月17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办了以“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教育创变”为主题的第27期博士生学术沙龙。沙龙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主讲,宏观院副院长钱冬明主持。

 


祝智庭老师分享了他在智慧教育研究领域的经典成果与远见洞察,他首先介绍了智慧教育概念的源起、定义与研究框架,接着阐述了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案例,最后探讨了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教育创变的路径,从环境建设、教学模式、学习评价、学校形态四方面展开讨论。



祝老师首先在开场环节表示信息化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问题驱动与理念引领是信息技术促变教育的双驱动力,在技术力量、资本力量与思想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智慧教育应运而生。他指出智慧教育肇始于2009年IBM所提出的Smart Education,而我国学者钱学森早在1997年提出的大成智慧理念(Wisdom in Cyberspace)与智慧教育概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他分享了智慧教育的“祝氏定义”,即“智慧教育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创变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同时指出智慧教育是技术赋能的未来教育变革的良好取向,智慧教育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他进一步从“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六个方面总结了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指出这六大特征指明了学校发展与实践智慧教育的方向,学校明智的变革举措是在校本特征的基础上选取“精准决策、个性服务、优化过程、人机协同、发展思维、注重创造”的个别领域重点突破。祝老师运用丰富的案例对相关学校的举措进行了阐释。

 

接着,祝老师围绕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以及文化智慧等方面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精解。他首先指出数据智慧是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育的科学力量,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是数据智慧的四层框架,并向同学们呈现了教育数据规划“金字塔”模型。其次,进一步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如何以数据智慧增强教学智慧。最后,围绕着思维教学、创造教育、精熟学习、精准教学、多元评价、个性服务与价值导向等方面展示了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的多重维度。

 

最后,祝老师从环境建设、教学模式、学习评价、学校形态四方面探讨了智慧教育引领未来学校教育创变的路径。在环境建设方面,他详细阐述了智慧教育环境的六大特征(连通、感知、交互、适配、记录、整合);智慧教育生态系统设计的四项原则(学生为中心、数据为中心、服务为中心、体验为中心);智慧学习空间的层次模型(物理空间、信息化空间、教育文化空间、社会人文空间);智慧校园通用方案;如何巩固“停课不停学”成果以及学习终端组态相关的学习环境建设方案等内容。在教学模式方面,他分享了山东潍坊昌乐一中“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模式、上海田园外语实验小学“三步四式五性”数字化学习模型以及上海市闵行二中融入中国教育智慧“学问思辩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在学习评价方面,他分享了美国MTC发明的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 A New Model,指出A New Model 不含分数,也不评级,而是会持续追踪记录、评估学生的8项能力,指出这种数字学档将成为全美大学录取新生的评价体系。在学校形态方面,他阐述了美国“创新学校网”、教育神经科学走向应用实验的脑基学校、致力于交叉学科,务真学习,产学合作达芬奇学校、学校数字化创变的典范—斯坦福在线中学以及支持个性化柔性教育的混成校(Hybrid School)等丰富的案例。



在师生互动环节,祝老师分别就智慧教育定义中的“美好发展”与“教育范式”的表述以及智慧教育如何促进学科教育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祝老师总结到,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智慧教育既是一种知识服务业,也是一种教育使命与文化现象。祝老师在整个沙龙分享过程中,特别是在阐述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时,多次采用了如雷达图、象限图、金字塔模型等丰富的可视化形式,使理论线索更加清晰,知识的阐释也更加直接、生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