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教育学 | 高鸾:与改变共舞——面向未来的教育

时间:2020-03-15设置

引言

当前,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斗争正在持续进行。教育学子遵守有关规定坚守在家中、宿舍中。为了支持同学们自主开展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倡议学部全体教师在这个特殊时期,共同开设一门“抗疫中的教育学”微信微课程。“每人5分钟,共上1门课”,以思考促进思考,以读书带动读书,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在阻击疫情的“宅家”时光里能够静心学习和思考。


今天,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成果传播中心副主任高鸾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与改变共舞——面向未来的教育。




主讲人

高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成果传播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师政策。



课程视频



课程讲义


与改变共舞

——面向未来的教育


同学们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教师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自从1月底教育部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的倡议以来,各地学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网络教学安排,近一个月过去了,来自各方面的抱怨仍不绝于耳。现象背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其中技术层面的问题随着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很快能得到解决,但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则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反思与前瞻,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形态是适应未来发展与变化的?在这种教育形态下,作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我们,如何来思考未来教与学可能面临的各种变化?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面向未来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面对变化,我们今天就尝试以这次疫情带来的危机和变化为例,来谈一谈对教育教学变化的思考。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老书,书名就叫《改变》,并尝试用《改变》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来谈谈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改变》一书的全名是《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的“变”与“不变”。三位美国学者依据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提出了第二序改变的观点,同时强调解决问题本身,而非对问题追本溯源。书中的核心词之一是:第二序改变。这里把改变分为两类,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是行动上的改变,是在系统内的改变,第二序改变,则是认知的改变,是要去改变系统本身。举个开车的例子来说就比较好理解,如果你曾开过档位汽车,你会知道汽车的运转,可以通过两种极为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分别是操控油门和换档。在特定的速度范围内,我们可以通过操控油门来改变车速,这可以理解为在系统内部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第一序改变;但是如果我所希望的车速在特定的速度范围之外,那么我就得换档,改变现有系统,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变化,这可以理解为第二序改变。

 

《改变》一书开篇引用了一句法国谚语:“变得愈多,愈是不变”,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采取的行动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的,有时行动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校教育因为其重要性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但也一直饱受质疑,教育制度在多重对立的矛盾和冲突中动荡摇摆,时而偏向政治性功能一端、时而偏向经济性功能一端,时而偏向于个体性价值的一侧、时而又回到集体性价值的一边,在不断妥协平衡中尽管采取了大量的行动,但最后似乎仍在原地转圈。这时候很可能是由于我们所有的改革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部循环,却始终无法突破。对于很多在系统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尝试寻求第二序的改变。


当然这样的改变有时需要一些特殊的契机。比如这次的疫情带来的在线教育的提前普及——如果我们用第一序变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情,那么这种教与学情境的变化仅仅是作为应对师生暂时无法回到学校进行面对面教学的一种替代方式出现的,在线教育不仅无法改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而且还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师生互动延时等。但如果我们用第二序变化的的思维来看待在线教育,则会发现它不仅仅是特殊时期学校教育应对空间限制的一种解决方案,而且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通过这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任何人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被置于学习者的主动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


行动的改变不是真的改变,认知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不知这样的视角有没有带给你更多的思考呢?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end • 


编辑 | 王淼

视频制作 |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壹幕工作室

内容来源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官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