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 金志峰 葛亮:为什么教师职业对于女性更具吸引力 ——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

时间:2020-03-17设置

编者按: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主题报告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OECD国家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女性比例从2005年的68%增加到2016年的72%。2014年至今,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女教师比例也均超过50%,且这种差距未来还可能会继续扩大。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吴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金志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葛亮撰写了《为什么教师职业对于女性更具吸引力——基于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一文,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调查”平台收集的15424份中小学教师有效问卷,考察社会比较各维度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影响的性别差异。文章刊发于《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吴 晶: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

金志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葛 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摘  要:中小学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是我国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比较的视角出发,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调查”平台收集的15424份中小学教师有效问卷,考察社会比较各维度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能给予女性更多的向上认同(即“惺惺相惜”)和向下对比(即“优越感强”),使其认为自己属于“高端”行业,且与“低端”行业拉开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职业给予男性更多的向上对比(即“自叹不如”)和向下认同(即“同病相怜”),使其认为自己属于“低端”行业,且与“高端”行业存在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社会比较两种效应中,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受到“对比效应”的影响更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出发,提出有效提高教师职业对男性吸引力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比较;教师职业吸引力;性别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1]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吸引优秀男青年从教,使得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明显失衡。


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现象有加重趋势,学段越低、女教师比例越高。2014年至今,各学段的女教师比例均已超过50%,如表1所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师教学负荷,各学段对教师性别结构有不同需求。小学阶段,学生依赖性强,需要细致的身心关怀,更多的女教师比较合理;初中阶段学生,学生兼具独立性和依赖性,知识训练和能力培养并行,均衡的男女教师比例较为合理;高中阶段学生趋于独立自主,且思维向批判性和创造性发展,更多的男教师比较合理。[2]目前,我国各学段教师的性别结构均失衡,未达到合理状态。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从年龄结构看,男性老教师偏多、新教师偏少,女性则相反,如表2和图1所示。这种年龄结构上的性别差异,将导致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之前,免学杂费、发放补助、统招统配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特别是男青年报考师范类学校,加入教师队伍。如今很多中年教师都是当时的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大学的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解体,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且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收入待遇逐渐超过教师行业,导致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女性劳动者愿意放弃部分货币收入换取就业稳定性和保障性的性别特征,使教师职业对女性仍具有较强吸引力。[3]在此背景下,中老年男教师比例较高,30岁以下的年轻男教师比例较少,而女教师群体更加“年轻化”。


数据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中国教师发展调查问卷”调研数据



从城乡分布来看,城区教师性别失衡更为严重。如表3所示,乡村学校的男教师相对较多,其中,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比例,乡村高中女教师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比例。城区学校的男教师相对较少,其中,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则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比例,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近八成,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而城区高中女教师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农村、县镇学校教师性别结构相对更合理。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全球范围内,教师也是一种“性别化”很强的职业。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失衡”主题报告显示,该组织各经济体内,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呈现严重的性别失衡,女性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68%增加到2016年的72%,而这种差距未来还可能会继续扩大。[4]由表4可见,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小学女教师比例均较高,中小学教师的性别失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2017年,OECD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的女教师平均比例为70%,其中小学83%,初中69%。同年,中国义务教育学校女教师比例为63%,其中小学67%,初中56%。虽然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还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女性化”情况愈发严重,也将出现OECD国家面临的教师性别严重失衡的局面。


数据来源:OECD Data.

https://data.oecd.org/eduresource/women-teachers.htm#indicator-chart


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如果严重失衡,将对基础教育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性别失衡不同程度地会给学生的个性心理、性别角色、创新能力培养与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5]一方面,失衡的教师性别结构不利于学生的性格养成。阳刚、力量等男性气质的培养,离不开男教师的言传身教。过高的女教师比例容易让学校呈现“女性化”环境,缺乏阳刚之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单纯女性化的教育环境,甚至会对学生自信心、独立性、勇敢精神等非智力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失衡的教师性别结构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6]相较于女教师,男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更具优势。[7]基础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过高,会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上存在劣势。


二、研究框架


关于教师职业对女性更具吸引力,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多是集中在对女性身心特点及文化传统的影响。迟为国(1992)认为,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两性角色差异观念导致女性在专业上多选择教育、家政、医护等。[8]闫广芬和杨洋(2006)认为,社会对女教师职业发展的角色期待是建立在“贤妻良母”价值基础之上的,即将教师工作作为母亲角色的补充。[9]祝平燕和夏玉珍(2007)认为,在传统的职业认知中,中小学教师主要以照顾性、服务性为主,技术含量不高,报酬相对较低,因而女性居多。[10]惠中和韩苏曼(2011)认为,职业性别隔离的深层心理原因和刻板印象的社会观念共同造成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现象。[11]邱九凤(2015)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加看重稳定的工资待遇、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兼容性的工作时间等教师职业优势。[12]陈宝琪(2017)认为,社会更认可女性的教师身份,主要是基于对爱心、热情、敏锐等女性特质的认可。[13]傅瑶(2017)的研究表明,女性有更强的家庭角色扮演欲望,中小学教师职业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因而更受女性青睐。[14]OECD的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相比,女性能获得更高的相对工资,这种相对工资之间的性别差异可能是造成教师职业对女性更具吸引力的原因,特别是在较低的教育阶段。[1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这种社会比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对个体的吸引力。本研究从社会比较视角,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性别差异进行探究。


(一)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提出,认为人们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16]这种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同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是评价工作环境和职业吸引力的关键因素。[17]


社会比较的方向分为两种: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向上比较是指与优秀的人进行比较,向下比较指的是与糟糕的人进行比较。在比较时会产生两种效应:对比效应或认同效应。[18]对比效应关注的是自己与对方的差异之处,使自己做出与对方相反的评价,认同效应关注的是自己与对方的相似之处,对自己做出与对方趋同的评价。[19]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会使个体提高自我评价,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会使个体降低自我评价,如表5所示。

   

资料来源:邢淑芬, 俞国良.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1):78-84.


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体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倾向。[20]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浓厚,因而个体更愿意进行社会比较,且非常在意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教师便经常处在社会比较的氛围中,如教师在办公室交谈彼此学生家长、亲友等情况,所透露的信息往往会引发社会比较。[21]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在评价某个职业时,并不存在一个完全脱离于社会的客观指标,人们需要通过社会比较来明确该职业的地位。基于该理论,本研究认为教师职业吸引力与社会比较有关,即人们通过与社会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来判定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二)研究假设


柯林斯(Collins)认为向上认同有利于增加积极的情绪,获得更强的自我价值感,个人成就感明显增强。[22]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当教师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产生正面的积极情绪(即“惺惺相惜”),认为自己与其属于同类,则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1:向上认同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2:女教师的向上认同强于男教师


柯林斯(Collins)认为当人们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进行对比时,会降低自我评价,从而引发消极情绪,不利于本职业的工作。[23]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当教师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产生自卑的消极情绪(即“自叹不如”),认为自己与其存在差距,则不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3:向上对比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H4:男教师的向上对比强于女教师


洛克伍德(Lockwood)认为,在向下认同中,个体认为自身处境和比较对象一样或者更糟糕,会引发自备、绝望,降低自我成就感。[24]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当教师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产生沮丧的积极情绪(即“同病相怜”),认为自己与其属于同类,则不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5:向下认同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假设H6:男教师的向下认同强于女教师


马什(Marsh)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向下对比时,认为自己的处境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优越的,将引发积极的情绪,这会增强个体自信心、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25]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当教师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产生优越的积极情绪(即“优越感强”),认为自己与其拉开差距,则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7:向下对比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H8:女教师的向下对比强于男教师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可归纳如下:教师职业能给予女性更多的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这会对教师职业吸引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教师职业给予男性更多的则是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这会对教师职业吸引力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在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统计数据,选取中小学女教师比例较高的内蒙古、河南,和女教师比例较低的青海、西藏、贵州,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区域。2019年5-10月,深入上述地区开展调研,累计召开座谈会34场,考察中小学22所。同时,借助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的“中国教师发展调查”平台开展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424份。


(四)研究工具


1.社会比较倾向的测量


基于吉本斯(Gibbons)和邦尼克(Bunnk)开发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以及凯伦(Karen)编制的《社会比较效应量表》[26],编制本研究所用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向上认同、向上对比、向下认同、向下对比。参考《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及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等信息,选择金融、IT、公务员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行业作为向上比较的对象,选择环卫、司机、保姆等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行业作为向下比较的对象,具体如表6所示。



量表采用5点计分方式,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本研究中,社会比较倾向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4至0.833。


2.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测量


根据已有研究关于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的相关量表[27],编制本研究的《教师职业吸引力量表》,如表7所示。采用5点计分方式,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量表的总平均分值代表教师职业吸引力,得分越高,表明吸引力越强。本研究中,教师职业吸引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1。

   


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社会比较倾向和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性别差异,用卡方检验进行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组间分类比较,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社会比较倾向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关系,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社会比较各维度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预测效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分析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如表8所示。总体来看,调查对象中女教师比例高达7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失衡,女性化趋势明显。从城乡分布来看,中小学女教师比例按照“城市-县城-乡镇-村屯”的顺序依次降低,城市女教师比例比村屯女教师比例高出16.5个百分点。从学段分布来看,中小学女教师比例随着学段升高逐渐降低,小学阶段女教师比例比高中阶段女教师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上述数据分析结论与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


数据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课题组“中国教师发展调查问卷”调研数据


(二)社会比较和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性别差异


1.社会比较的性别差异


对男教师和女教师的《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得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可以看出,社会比较倾向的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向上认同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10.45,p<0.001),女教师的向上认同倾向显著强于男教师,即在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其他职业相比时,教师职业能带给女性更多的“惺惺相惜”,假设H2得到验证。


第二,向上对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15.55,p<0.001),男教师的向上对比倾向显著强于女教师,即在与社会地位较高的其他职业相比时,教师职业会带给男性更多的“自叹不如”,假设H4得到验证。


第三,向下认同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9.54,p<0.001),男教师的向下认同倾向显著强于女教师,即在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其他职业相比时,教师职业会带给男性更多的“同病相怜”,假设H6得到验证。


第四,向下对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8.37,p<0.001),女教师的向下对比倾向显著强于男教师,即在与社会地位较低的其他职业相比时,教师职业能带给女性更多的“优越感强”,假设H8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在与金融、IT、公务员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收入待遇相对较好的行业进行比较时,女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而男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存在差距;在与环卫、司机、保姆等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收入待遇相对较差的行业进行比较时,女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拉开了差距,而男教师更多会感到自己与这些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因此,教师职业能够带给女性更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而带给男性则是更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一般而言,在与其他职业进行比较时,女性的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明显强于男性,男性的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强于女性,在职场中男性显得更加自信。[28]本研究的结论与此正相反,女教师的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强于男性,表明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其能带给女性更多的职场自信。


2.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性别差异


根据《教师职业吸引力量表》的数据,对男教师和女教师的量表得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女性的教师职业吸引力量表得分高于男性,且存在显著差异(p<0.001)。分城乡来看,城市、县城、乡镇、村屯各区域女教师的量表得分均高于男性,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学段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女教师的量表得分均高于男性,且均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教师职业确实对女性更具吸引力。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性别差异,根据量表得分情况,按照M±SD原则将样本分为低分组、普通组、高分组共三组。[29]分值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3.47+0.53)的为高分组,分值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3.47-0.53)的为低分组,其余为普通组。用卡方检验对各组间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1和表12所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教师职业是具有吸引力的。普通组和高分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5.2%,在“如果重新选择,您是否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这一问题上,只有12.12%的教师选择“不会”,这些数据均表明教师职业对于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吸引力。


第二,男女在各组别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教师和女教师在教师职业吸引力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女性的普通组和高分组占比86.2%,男性为82.3%,教师职业对女性的吸引力整体上高于男性。从高分组来看,女性的高分组比例高出男性4.2个百分点,但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040,p>0.05)。从普通组来看,女性所占比例与同组男性所占比例相似,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353,p>0.05)。从低分组来看,男性的低分组比例高出女性3.9个百分点,且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5.342,p<0.001),表明教师职业对男性的低吸引力问题比较突出。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三)社会比较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相关性分析


社会比较的四个维度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3所示。结果表明,男教师和女教师的社会比较各维度与教师职业吸引力均存在显著相关(p<0.01),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与教师职业吸引力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无论男女,在与社会地位较高行业比较时的认同倾向越强,或者在与社会地位较低行业比较时的优越感倾向越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高。


第二,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与教师职业吸引力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无论男女,在与社会地位较高行业比较时的自卑倾向越强,或者在与社会地位较低行业比较时的认同倾向越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低。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四)社会比较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比较各维度与教师职业吸引力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进一步了解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以教师职业吸引力为因变量,以社会比较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前,必须进行序列相关检验和多重共性检验。[30][31]采用德宾-沃森(D-W)统计量进行序列相关检验,本研究的D-W值为1.90,接近2,说明数据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本研究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在1.74至2.04之间,均满足小于10的标准,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按照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分样本,分别得到男女教师的社会比较倾向与职业吸引力的回归结果,结果如表14所示。


***表示达到0.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


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统计量F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表明社会比较倾向各维度变量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解释度全部显著。选取标准化回归系数β拟合回归方程,分别得到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影响模型:


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0.215×向上认同-0.254×向上对比-0.132×向下认同+0.263×向下对比


女性教师职业吸引力=0.223×向上认同-0.215×向上对比-0.206×向下认同+0.210×向下对比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和假设H7得到验证。向上认同倾向越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强,向下对比倾向越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强。


第二,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对教师职业吸引力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假设H3和假设H5得到验证。向上对比倾向越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弱,向下认同倾向越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就越弱。


第三,在社会比较的两种结果(认同和对比)中,“认同”对于女性的影响程度更大。一方面,向上认同对女性的回归系数(0.223)大于男性(0.215)。如果在与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比较时感觉自己与其是同类,对女性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正向影响将大于男性。另一方面,向下认同对女性的回归系数(-0.206)小于男性(-0.132),如果在与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比较时感觉自己与其是同类,对女性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负向影响将大于男性。


第四,在社会比较的两种结果(认同和对比)中,“对比”对于男性的影响程度更大。一方面,向下对比对男性的回归系数(0.263)大于女性(0.210),如果在与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比较时感觉自己强于他们,对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正向影响将大于女性。另一方面,向上对比对男性的回归系数(-0.254)小于女性(-0.215),如果在与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业比较时感觉自己不如他们,对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负向影响将大于女性。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带给女性更多的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使其认为自己与“高端”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与“低端”行业从业者拉开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正向影响。教师职业带给男性更多的是向上对比和向下认同,使其认为自己与“低端”行业从业者属于同类,与“高端”行业从业者存在差距,这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由此可以解释教师职业为什么对女性更具吸引力。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社会比较两种效应中,男性教师职业吸引力受到“对比”的影响更大,即如果教师职业能让从业者产生“比上足够、比下有余”的感觉,则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将明显强于女性。这为提升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提供了思路,即通过提高教师地位,努力缩小与IT、金融、公务员等社会地位较高行业的差距,减少男性的向上对比倾向,增加男性的向下对比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2]这一重要论述为切实提高教师地位注入了“强心剂”,为未来教师地位的改善指明了方向。努力提高教师的地位,正是吸引男性从教的关键。


(一)完善教育行业工资待遇,给予教师职业更高的经济回报


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是导致男教师向上对比倾向较强、教师职业对男性吸引力较低的重要原因。OECD的研究表明,教师起点工资高的国家,能吸引更多男性进入教师队伍。[33]本研究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教师职业的薪酬水平在社会上十分具有竞争性”这一问题上,25.7%的教师选择了“完全不符合”和“不符合”,即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对薪酬水平并不满意。其中,男教师选择“完全不符合”或“不符合”的比例(33.5%)比女教师(22.8%)高出10.7个百分点,男性对于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更加不满意。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的数据,2017年我国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在全社会19个行业中仅排第七位,而教育行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劳动者占比45.8%,位居全行业第一,教师的工资与其学历水平并不匹配。特别是教师与学历相当的其他行业从业者相比,经济收入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5所示。2008-2017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其他高学历行业工资的比值始终未能超过0.8,表明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吸引力较差,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投资收益普遍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说明:学历相当行业指的是与教师学历结构最为相似的5个行业,即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卫生和社会工作。


因此,需要以相对工资为突破口,提升教师在全社会的职业竞争力,降低教师的生活压力,使其安心从教、长期从教。要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水平,特别是要达到学历相当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加快整改进度。另一方面,将教师工资提升至与其学历水平相匹配。以学历相当的其他行业工资为参照,动态调整教师工资至各行业前列,提升教师职业的教育投资收益。2017年,我国中学和小学教师工资分别比学历相当行业的平均工资低27.84%和22.65%,为实现2035年“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目标,需要让教师工资达到学历相当行业水平,为此,小学和中学教师工资应分别保持10.6%和10.2%的年增长率,形成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经济地位的提升不断增强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


(二)强化教师职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给予教师职业更多的成就感。


教师职业给予男性的成就感不够,是导致男教师向下认同倾向较强、降低教师职业对男性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调研结果表明,在“教师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并令人感兴趣”这一问题上,男女教师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χ2=64.063,df=4,p<0.001),男教师选择“符合”和“完全符合”的比例(52.2%)比女教师(58.3%)低6.1个百分点。在“教师的工作有机会让我学习新东西”这一问题上,男女教师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χ2=45.926,df=4,p<0.001),男教师选择“符合”和“完全符合”的比例(71.7%)比女教师(77.6%)低5.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并没有给予男性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岗位的成就感不足影响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


在功能主义看来,教师在学校发挥的功能就是家庭中“母亲”角色的延伸。[34]在这种职业认知影响下,教师职业常被认为技术含量低、专业性不够、创造性不高,清闲而稳定,甚至有人把教师视为看管孩子的“保姆”,是一种“女性的工作”。为避免贴上“低水平”标签,不少男性开始退出教师岗位,转投其他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需要结合男性特点,综合考虑个人专业技能和特长,创新岗位设置,给予男教师更多的成就感。比如,学校可以发挥男教师信息技术、逻辑思维方面的相对优势,为男教师量身打造科研实验、信息技术实验、数学魔术等方面的课程项目,特别给予男教师施展才能的舞台。[35]师徒结对时,可以聘请校外男性教研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男教师的成长导师,为其个人特点的发挥提供更具专业性的指导,定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为男教师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提升教学岗位对男性的吸引力。


(三)注重教师政治地位的提升,给予教师职业更大的发展平台


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不高、话语权不够,是导致男教师向下认同倾向较强、教师职业对男性吸引力不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调研结果发现,在“目前的工作为我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这一问题的得分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χ2=50.036,df=4,p<0.001),男教师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例(48.0%)比女教师(56.3%)低8.3个百分点。在“我的职称和职务晋升速度较快”这一问题的回答上,男女教师存在显著差异(χ2=62.079,df=4,p<0.001),男教师选择“完全不符合”和“不符合”的比例(46.7%)比女教师(39.4%)高出7.3个百分点。


男性更愿意从事支配性而不是边缘性的职业,这种支配性集中体现为群体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我国教师所承载的责任极为重大,但相应地赋予教师的地位却远不能与其使命和责任相匹配。教师在政治生活中的定位不明,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且方式单一,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尊重仍然不够,在政府、家长和学生面前,学校和教师已经成为弱势群体。这些制约教师政治地位提升的因素影响着男性从教。


因此,需要保障教师群体的政治权利、拓宽教师参政议政的渠道、树立教师群体良好的政治形象,以此提升教师群体政治地位。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群体的政治权利。完善《教师法》相关内容,明确教师在政治生活中的定位,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给予法律保障,确保教师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保障教师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二是拓宽教师参政议政渠道,提高教师政治待遇,使其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一方面,适当增加教师群体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为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进入各级政府部门挂职的机会,更好地促进政府各项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智库、学校联盟等平台,为教师群体,特别是中小学男教师提供更多发声机会和参政议政渠道。三是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增加社会对教师政治地位的认可。一方面,教师应自觉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努力提高群体素质,增强政治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营造有助于教师政治地位提升的良好社会氛围。借助各种传媒手段,重点报道男教师在政治生活中的积极贡献,为其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智库项目“中小学教师性别失衡的成因及优化对策研究”(20190121)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01).

[2][6] 王安全.中小学合理性教师性别结构及其形成[J].教育学术月刊,2012(9):59-61.

[3] 陈建伟,苏丽锋.中国教育扩张之谜的供给侧解释:女性就业与行业工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8(04):27-39.

[4] 唐科莉.教师职业性别失衡将进一步加剧[N].中国教育报,2018-04-03(008).

[5] 周建伟.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成因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07(18):28-29.

[7][11] 惠中,韩苏曼.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0):66-71.

[8] 迟为国.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流动与其原因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2(5):52-54.

[9] 闫广芬,杨洋.当代中学女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向——基于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女教师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6):73-76.

[10] 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5.

[12] 邱九凤.教师职业的主要吸引因子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4):88-91.

[13] 陈宝琪.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教师的身份认同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6):38-40.

[14] 傅瑶.女硕士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7:15-39.

[15] 杨睿,邓莉.教师职业中的性别不平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55-158.

[16] 刘晗.社会比较与主观地位认同:以广州市为例[J].社会发展研究,2015(3):51-67.

[17] 陶厚永,胡文芳.社会比较交换关系对新生代员工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12):1764-1772.

[18] 邢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6(06):944-949.

[19] 王君.小学教师社会比较、组织公平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8.

[20] 马娜娜.社会比较中心理距离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6:11.

[21] 许海文,朱晓容.试论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7,30(4):323-325.

[22][23] Collins, R L . For better or worse: The impact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on self-evaluation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6, 119(1):51-69.

[24] Lockwood, P. Could it happen to you?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downward comparisons on the self.[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3):343-358.

[25] Marsh H W .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 academic self-concep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7, 79(3):280-295.

[26][28] 姜敏.社会比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5:29-33.

[27] 李超平,王桢,毛凯贤.管理研究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57-324.

[29] 乔志宏,郑静璐,宋慧婷,蒋盈.阶层差异职业性别隔离的影响机制——基于社会支配倾向视角[J].心理学报,2014,46(05):691-701.

[30] 黄扬杰,邹晓东.学科组织学术创业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5,36(11):56-63.

[31] 吴晓波,高忠仕,胡伊苹.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效用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01):101-110.

[32]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9-11 (01) .

[33] 教师工资高还是低[N].光明日报,2015-07-09(015).

[34] 王俊.教师职业的性别标识探论——兼谈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5(6):65-72.

[35] 谢泽源,范李明,李建.青年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现象及其消解——基于江西省H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8):23-30.


Why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more Attractive to Female: Based on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WU Jing1, JIN Zhifeng2, GE Liang3

(1. National Institutes of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 Chin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3. 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Abstract: Gender imbalance in teaching profess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gender imbalance is a common problem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this study using 15424 valid questionnaires to examine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various dimensions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teacher career attractivenes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eaching profession give female more upward assimilation and downward contrast making them think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high-end” industry,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ttrac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Meanwhile, teaching profession give male more upward contrast and downward assimilation making them think they belong to the “low-end” industry,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ttrac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To the male, contrast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s has a bigger impact on attrac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is more affected by contras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eachers’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u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aching profession to male.

Keywords: social comparison; attraction of teaching profession; gender difference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