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郅庭瑾:面向“十四五”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时间:2021-01-26设置


编者按: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郅庭瑾作为特约评论员撰写《面向“十四五”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一文,就现阶段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着力点发表见解。文章刊发于《人民教育》2020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础教育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过程。从地位看,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它着眼于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学制最长,影响也最为深远和持久。从规模看,相较于其他阶段教育,基础教育体系更为稳定、成熟,体量和规模也较为庞大。从普及程度看,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如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因此,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教育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明确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塑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不是片面地教授“解题策略”。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从过分强调“智育”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转变,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而这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形成共识。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优化教育体制机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此,一是聚焦薄弱环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要发展普惠公益的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的融通,促进各学段之间更好衔接和一体化发展。二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基础教育“中部塌陷”问题和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加大省级统筹力度,缩小基础教育区域差距,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推动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增强基层学校办学活力,激发内生动力,办出特色和水平。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要紧紧抓住“高质量”这个核心,特别是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发挥引领作用。一是从“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转变,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恰当方式纳入评价,在避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二是从“知识”评价到“能力”评价转变,特别是要加大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考查力度;三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育人作用。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需要壮大优秀教师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支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基础教育输送优质人力资源,一方面需要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