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17期博士生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宏观院“教育决策与政策分析”专项计划的14位博士生围绕2019年博士生科研项目进行申请答辩,教育管理系陈纯槿老师和宏观院范笑仙老师、卢威老师、刘皛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学、人口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具体的项目研究内容。侯纯光利用全球高校人员流动数据,分析2000年以来全球留学生流动演化机制,以揭示其空间溢出效应。包丹妮对上海市初中编程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关注学生在编程学习情境中的知识建构过程。李珊珊对教育减负政策背景下不同阶层家庭的教养方式选择及实践过程进行案例研究。袁晶分析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涵、动因并尝试对其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张顾文探讨上海市课外补习机构治理的现状、逻辑与路径。刘志拟建构教研员专业素养的价值量表并探讨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张曦琳探讨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以此提出优化教师交流轮岗的对策建议。
王森结合国际比较对中国教育扶贫的历史和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李世奇对长三角三省一市高等教育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李安琪以优化配置人口与教育资源为目标,开展社会支持视域下教育代际传递的研究。姜蓓佳以项目逻辑模型为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尝试构建反映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成效的指标。罗阳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发生过程中学校作为组织所发挥的影响。金晨基于人口老龄化和全社会延迟退休的现实背景,探讨符合一流高校发展及高校教师职业特性的退休政策。严凌燕在破“五唯”的政策背景下,分析中外高校教师评价的异同及我国“双一流”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动力机制。
老师们点评了每位同学课题申报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项目改进意见。同时,建议博士生们利用好宏观院的学习资源和科研机会,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多学科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师生沟通,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开展调研,发现并思考教育现实问题,在学习和研究中加强政策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