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 陈友华:教育资源配置与生育率

时间:2019-05-20设置


本期推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在中国教育发展论坛2019“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发表了“教育资源配置与生育率”的主题演讲。基于当前“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叫好不叫座”,响应者不多、生育政策遇冷,生育数量远低于预期的背景,他指出,中国当前生育与教育存在超低生育率形成与低生育率陷阱、教育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的现状,强调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多采取“以质量替代数量”策略,以便家庭集中更多资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因而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促使了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并使之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为此,提出有关资源配置和生育政策的思考,以期突破当前存在的低生育率及教育资源配置的瓶颈。


【发言全文】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回到母校来给大家谈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题目为“教育资源配置与生育率”。我们更多是从人口的变化如何去影响教育的数量多少和空间变化配置的角度。现在换个角度,谈一谈教育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生育率,进而如何影响人口变动。可以说,人口变动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是相互建构的过程。主要跟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问题。

 “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先后颁布实施,广受欢迎。但“叫好不叫座”,响应者不多,生育政策遇冷,生育数量远低于预期。但澄清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些基本问题,并逐渐形成如下共识:

第一,中国民众的生育观念与生育行为已经彻底改变。目前中国妇女的生育率在1.65左右,这里包含有生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政策性生育叠加的贡献。当政策性补偿生育过去以后,中国妇女的生育率将重新回落到1.5以下。不仅低生育率早在1991年开始就在中国形成,而且中国早已经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第二,低生育率的元凶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养育成本的过高。并且这个养育成本在持续增高,普通家庭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富二代来养育。现在的问题是中国高养育成本是如何形成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在其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首先是中国的教育发展成绩喜人,其次是不满与日俱增。中国教育方面出现的成绩和问题是一样多。可以看到在中国所有领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尤为显著,教育成为中国老百姓最不满意的社会事业之一,或者说是中国最不满意的社会事业。具体表现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可以看到在北京、在上海、在南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愈演愈烈,可以说已经发生到对教育满意度资源战争的程度。家庭教育成本急剧飙升,少生优生,质量替代数量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与我们长期对人口的数量结构包括质量问题认识的偏差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总是否定数量的重要性,在强调质量是如何的重要。

教育资源从1949年新政建立以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的道路。这种道路对我们当今生育率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经济条件普遍改善,可以看到我们有能力为我们的子女提供投入更多的物质,另外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分化所带来教育资源争夺的加剧,少子化甚至独生子女化大量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竞争进入白日化的状态。以往每家每户生育若干个孩子,今天我们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到两个孩子,所以我们从广种薄收到今天少种多收的转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我们历史上就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传统,今天演变成学区房或者择校热点等。

1954年以来,我们就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情,在一部分重点学校政策上已经对一部分学校进行分层。我们的学校分成985211、一般学校。我们的中学也被分成全国性重点中学、省级重点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县级重点中学和一般的学校。第二个学校不断的评比,把酒店式星级管理标准也加入到对学校等级评选之中,四星级中学等等。从此走上了一条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的道路,至此以后中国开始出现教育质量的分化,这是一条路径。这种教育质量的分化就会出现所谓的名校和普通学校。另外一条路径社会的变迁会使得我们家庭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家里面有很多孩子,现在就变成一两个孩子,这种状态的变化就必然会使得我们家庭对孩子的珍视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只有一个孩子如果把他培养成人就全部成功,如果培养失败那就是完全失败,这就是零跟一的关系。

接下来经济增长,使我们收入提高,使我们对教育的投资成为可能。第三个文化传统,使得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大大加大。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基本上通过四种途径实现的。一个是购买学区房,第二各种方法的择校,第三是出国留学,第四个各种课外课业辅导。所以今天在给孩子们说要降低或者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学校内部的教育负担是减轻的,但是课外的负担是加重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减轻学校内部的负担,那会使得一种新的不平等就出来了。有钱的家庭通过课外课业辅导,而没有钱的家庭是做不到的,这就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不公平。

教育这样的情况,家庭教育资源投资会导致我们大家参与进入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我们就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我们对子女质量的追求,第二我们对子女数量的追求。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采取所谓的质量替代数量的策略,生相对更少的孩子,但是集中精力把孩子培养好。这就导致低生育率的形成和教育投资的异化。而这种低生育率对家庭结构又产生影响,因而成为一个闭环的状态。

最后是结论与反思。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使得教育机构间提供的学习环境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趋于扩大,加剧了对优质教育资源争夺的竞争。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多采取“以质量替代数量”策略,以便家庭集中更多资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因而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促使了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并使之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因而在中国,教育资源差别化配置具有“计划生育”功效。

几点思考,第一,我们想说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已经演变在教育的竞标赛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第二,衡量基础教育成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刚才说我们把小学、初中的学生能考取当地最好的中学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而其他的学生我们只字不提,这是不是中国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第三,中国的公办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究竟由谁来办,国家、社会还是老百姓?中国的名校都是公办学校,比如说上海有“四大金刚”。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二附中、交大附中。这些公办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什么只有是少数人享有,这样一种制度是不是合理?我们是不是要认真的检讨?第四,资源总是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如此。我们经常说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想说这何以可能?人人都享有优质教育,在哪个国家真正的实现?第五,人口才是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人才总量受制于人口总量,甚至由人口总量所决定。离开人口谈人才意义不大,但我们长期忽略人口而不断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这是否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偏差?人才是人口的其中一部分,但是我们分母人口比较少的时候,我们要培养大量的人才何其可能?第六,生育和教育,都是人类对自身未来的投资,但我想说生育投资是基础性投资,而后期对孩子的教育的投资,它是一个后续投资或者追加投资,它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能不要光强调生育它不重要,我们只强调教育重要。我想说没有前者哪有后者。

对这两种概念的理解跟认识可能要有新的一种视角,可能会更加客观和辩证。谢谢大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