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 | 石伟平:新型城镇化与我国职业教育新使命

时间:2019-06-11设置


本期推送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在中国教育发展论坛2019“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发言全文

要点: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教授发表了“新型城镇化与我国职业教育新使命”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口间、区域间和阶层间的流动需要职业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石教授认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石教授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解读,认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在于“产镇融合”,核心在于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需要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发力。

【发言全文】

前面是上海经验跟江西经验的介绍,还有两位人口学专家学术研究成果的分享,我在这一块是外行,从题目可以看出不是人口学的题目,但是也试图想要能够把它做出来。我的本意是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新型城镇与与农村人口的变动,一个是在产业之间,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数量是大量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流向城市和返乡创业。还有在阶层之间由农民工向市民的流动,由低技能向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流动。这样一种人口的变动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提出什么样的挑战?我想无论是人口在产业间,还是区域间,还是阶层间的流动都需要职业教育资源重新配置。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背景大家都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出口导向型,转型升级是从出口导向转到拉动内需。什么是出口导向?是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而且净出口占本国GDP比重比较大,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是用这样的战略来创造中国的奇迹。外资、外来技术、外方国际市场加上中国廉价的土地技术和用工成本,创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这当中外方转移了一部分劳动密集的产业,减少生产成本,获得巨大的利润,又借机占领了规模巨大、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国获得了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外汇,解决了就业难题。前30年我们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246倍,人均GDP增长了230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61倍,外汇储备增长了18399倍。

  

这种模式十年前开始显示巨大的风险,一些企业感到赚钱不多,风险加大。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工业出口比重为50%,我们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附加值越来越低,包括iPhone、计算机基本上都属于打工类的企业。我们说狼来了,狼什么时候来的呢?就是10年前欧债危机的时候,欧元贬值导致人民币升值冲击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来自欧洲和美国的订单分别下降了19%24%201463日统计,我国外贸出现了20年来罕见的出口负增长。外贸出口的冲击导致产能过剩。我们国家原来不过剩,这些东西是外国人消费的,欧洲美国人现在少买或者不买,导致我们过剩。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继续拉动内需,按照惯例来讲中产阶级增加收入减税的方式。我们国家中产阶级本身规模不大,买了房子变成房奴,消费能力大大下降。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所以中产阶级希望不大。怎么办呢?有一个信息给了高层,中国的啤酒跟方便面产业是由农民工拉动的,农民工多少?当时是2.63亿,中国劳动力当中底层最低收入的阶层,但是他们能够拉动这样的产业。我们国家城镇化率只有36%,我们的农村人口达8.3亿人口。这部分人富裕起来才是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挑战是怎么让中国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怎么富裕起来?我们看我们国家三农状况,中国的农村田少人多,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有限。占中国总人口一半的农民普遍贫困。所以三农是中国国家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加快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这部分人富起来,这就是国家需要采取的战略。

  

应对之策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头戏,这不仅因为美国城镇化率达到90%,韩国达到80%的现实差距,因为城镇化背负着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任。201211月,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正式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规划。意义在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出城镇化的发展。第二,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可以看内需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跟我们国家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在加上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第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核心是在于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现在谈到乡村振兴,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主要内容也谈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对人口带来变动有促进作用的主要还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呢?跟传统城镇化最大的不同是在于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实现的路径就是“产镇融合”。从产业发展、人口聚集、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成,公共服务配套,但无论从城镇化率的数据提升,还是从城镇化质量升级,城镇化本身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的动力。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新型城镇化强调就地城镇化,现在的城镇化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果造成家庭妻离子散,农村空心化。我们不能走这条路,要走候鸟式的迁徙到家门口的就业路和致富经。

  

职业教育新使命怎么配合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快速富起来。第一个问题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农业现代化战略。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家庭农场。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现代的产业工人,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让新型职业农民富裕起来。这需要涉农专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非常有讽刺意义的是涉农专业招生不愿意去,毕业以后对口就业率低,就业以后留下来又特别少。最后待在农业还在做农业的人都富了,涉农专业很多农大也不在乡村了,在城市里了,现在完全不适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个职业教育如何配合“产镇融合”战略,要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量的人口从农业里面出来之后,过去是留下城市,现在希望就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就是二产和三产。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对失地农民的转业培训,使其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就地转业致富。这需要城市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支持,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

  

第三个职业教育如何助力农民工技能提升体面就业。我国农民工的基本状况不说了,总量基于2017年的调查是2.86亿人口,我们国家整个劳动力8亿多,占到三分之一还要多一点。素质以初中文化为主,初中毕业跟小学毕业的加在一块占到70%。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到67%。农民工目前的困境,两亿多低技能农民工曾经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人口红利过后,这部分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企业转型、技术升级的主要因素。当前企业正通过生产、服务、管理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来减少用工规模,节约用工成本,而低技能农民工将成为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的主要对象。可能的出路是通过职业技能提升,在现代企业生存下来,成为适应智能时代产业发展的新一代农民工。利用进城务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技能、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回家创业。

  

所以,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培训中的新作为需要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力,结合企业学徒制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其体面就业,提高收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体面生活。高职院校要结合“扩招100万”的任务与“1+X”改革要求,根据非传统生源特点,改革招生制度,使农民工进得来;改革课程体系,使农民工学了用得上;改革教学模式,方便农民工学习;改变教学方法,使农民工学得会;改变评价重点,使农民工能毕业。助力培育适应智能时代产业发展的新一代高技能农民工。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职业院校、相关培训机构要在政府支持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分别在城乡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培训农商经营管理人才,做好这类特殊人力资源的再开发。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产业发展、人口聚集、收入增长、基础设施建成,到公共服务配套,都需要产业发展作为基本动力,而农村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职业教育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产镇融合”发展非农产业,需要职业教育对大批传统农民开展转业培训。实现农民工技能提升、返乡创业,需要职业院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发力。城镇化引发人口变动,无论是产业之间、城乡之间还是阶层之间,都需要职业教育进行资源的再配置,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实现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提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