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 范式与理论框架:潜隐的文化和政策变量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

时间:2019-06-12设置

2019年5月29日下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行第19期博士生学术沙龙,邀请美国雪城大学教育学院王秋副教授作了题为“范式与理论框架:潜隐的文化和政策变量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Paradigm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ntegrating latent cultural variables and policy constructs 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学术讲座。宏观院副院长郅庭瑾教授参与交流,刘皛博士主持沙龙。



王秋老师围绕范式类型、理论模型、概念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和WarpPL软件使用等内容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他介绍了范式和理论的特征,提出科学是逻辑与实验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了科学在理论、假设、观测和经验之间循环提升的过程,提出好的科学理论需要有确凿的证据支撑,相关概念表述简洁明了,具备可重复性并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和证明。他认为范式是观察并理解现象的框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并分别阐释了微观—宏观理论、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交互主义、民族志、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批判性种族理论和理性主义的范式内涵。



王秋老师结合具体研究案例呈现了研究模型是如何通过演绎法和归纳法展开科学验证的过程。他通过2个研究案例区分了理论模型和概念模型;借助2篇研究论文探讨了对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应用和改进过程;分析了3篇研究论文对技术接受模型(TAM)的应用和改造,以及政策和文化变量如何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使用的问题。在讲解完研究案例之后,王秋老师从样本要求、应用难度、推断准确度和模型规范四个方面对WarpPLS软件进行了介绍,并推荐了多篇示例文献供同学们参考。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围绕沙龙主题、博士论文选题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等展开热烈讨论。王秋老师对基础研究、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和应用研究的关系进行了说明,解答了潜在变量模型(Implicit-Micro Model)的相关问题,阐释了如何通过实验、准实验等研究设计,从人的大脑、行为和社会互动中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并结合大家的研究选题推荐了多部著作。通过此次沙龙的交流和讨论,厘清了学术研究的范式、理论、概念、方法之间的区别和关联,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相关困惑也得到了解答。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