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及立法规制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时间:2023-12-05设置

  

  

  2023年12月3日,“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及立法规制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学学所联合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学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松鼠AI等10余家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深入探讨教育智能化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两项主要议题,分别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影响及挑战”和“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领域应用的立法建议”。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钱冬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学校办主任张惠虹,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室副主任李辉致辞。张惠虹对到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指出智能教育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此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定能够深化各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李辉指出,上海市科学学所作为智库机构长期服务于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希望就本次会议的议题与各位专家学者达成更深入、更长期的合作。

在专家研讨阶段,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议题分三个环节进行了发言。第一环节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影响及挑战(一)”,由张惠虹主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ICT解决方案首席专家张军城指出,AI4S(AI for Science)在解决科学研究最紧迫问题上提供了创新方案,华为在AI应用实践中已经取得多领域的突出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数据使用、算法框架等方面的挑战。松鼠AI联合创始人兼CTO樊星介绍了松鼠AI公司的基本情况,指出大模型应用虽然在准确性、偏见和边界等问题上存在挑战,但未来AI技术在教育领域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江波介绍了华东师大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在智能教育方面的主要工作,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集中在资源生成、教师工具、学习支架三个方面,会为教师、学生等主体带来深刻变化。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王林辉围绕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发言,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职业替代效应;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类属性对职业替代风险的贡献率最高,职业技能宽度越多则职业可替代风险越低。



  第二环节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影响及挑战(二)”,由钱冬明主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委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和从政策文献、领域影响和建议的三个视角,综合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现状、趋势和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在线发言,从教学、学习、教研、评价和管理五个方面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强调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的重要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杜婧在线发言,介绍了智能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和挑战,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虚拟仿真等方面,她强调了内容安全合规、知识产权、教师培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呼吁推动人工智能成为好的人工智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委会副秘书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青在线发言,从潜在风险、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安全和伦理问题,指出了数据隐私、伦理冲突、法律合规等方面的挑战;建议加强数据保护、减少偏见,促进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的“好助手”。



  第三环节主题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领域应用的立法建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任海涛主持。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知识产权、特殊人群、模型歧视方面的争议,并结合世界各国和周边组织的经验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提供建议。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于霄围绕《教育法》中人工智能条款的设计,提出可以扩充受教育权在数字发展层面的内涵、增加鼓励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条款、围绕人工智能重塑新型教育法律责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胡凌景进行了线上分享,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治理结构将从属地化转向平台化,教育人工智能立法目前应以原则性规范为主,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宜鼓励大于限制。



  本次会议开启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科学学所联合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及立法规制”的联合研究,未来将继续开展系列研究活动,以推动国家AI和教育的有序发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