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宏观院举办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时间:2019-06-25设置


2019年6月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承办的“新时代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学术论坛暨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第二届全国博士生论坛”在理科大楼A504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郅庭瑾以及宏观院全体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20所高校的46篇投稿,根据选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学术写作的规范性、研究成果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三条主要标准,通过多名专家的评审最终选出16篇论文到会作专题演讲。全国31所高校的百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文分别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梅兵校长首先对到场的所有同学和来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她回顾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建校历程以及教育学科的深厚传统,鼓励博士生树立学术理想,保持学术敏感性,增强洞察力,始终怀有激情地进行学术研究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希望同学们借助本次论坛提供的平台相互学习和交流。张文副院长对本届论坛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届论坛主题紧密结合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启发博士生在跨学科的视域下开展前沿理论与政策热点的研究,希望与会同学们借此机会,以文会友,增加交流,开拓视野,砥砺思想,不断提升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宏观院副院长郅庭瑾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教授分别作了博士生导师专题报告。



史静寰教授在《学情-校情-社情:教育研究的问题导向、政策影响与综合改进特性》报告中,分别以国家的视角、社会的视角、学校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从学情、校情、社情的角度综合探讨了教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其政策影响,并提出了综合改进路径。从教育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入手,具体分析了学者的塑造与形成过程,人的生活层面与公共政策层面之于教育的意涵,全球化时代以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等问题,同时结合清华大学CCSS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



周彬教授以《知识驱动教学:学科教育知识的生成与增长》为题,围绕“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引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出了人文关怀驱动教学的重要性,教育不应当只专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应是关注人性与人的本身。他认为教育要让学科知识学生化,学科要让教育知识具体化;学科教育知识是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化,也是学科知识的本土化表达。学科知识要与教育知识共同发展,因此学科教育知识,就是用教育的语言,学生接受的形式,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的表达和组织。学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要聚焦到创生知识。


开幕式结束后,16位博士生在三场博士生专题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任玉丹以《基于增值性评价的教师区分性效能研究》为主题,探讨了不同的学生背景和学科内容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指出在教师效能评价中引入区分性效能的必要性。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高翔以《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影响学生参与课外补习吗》为题,运用两层线性模型分析教师工资指数对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影响,提出以教师工资指数为参照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相对水平可有助于减少基础教育领域课外补习的需求和供给。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赵阳以《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有助于考大学吗》为题,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高中生参加课外补习和高中学校质量在家庭资本与学生高等教育获得之间中介效应。提出通过促进高中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机会双重均衡削弱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联合社会再生产作用,以实现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高等教育获得机会均等。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姬国君在报告《基于实证的初中生创造力倾向研究及教育学诠释》中指出,提升初中生的创造力首先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力培养观念亟需进行转变,其次开发创造力训练课程并纳入到校本课程之中,最后知识自主建构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陈岩杰以《教育大数据视角下未来学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价值取向审视》为主题,关注“大数据”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革,明确人对教育大数据的主导作用,正确审视教育大数据价值取向回归到人本身才是回归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刘纪蕊将《学校规模与小学生心理状态、学习状态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县调研数据为例》作为报告主题,以学校规模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研究主线,利用四县调研数据,探讨了学校规模、学生心理状态、学生学习状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西南大学博士生张善超在题为《减轻课业负担与教学改革:七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认为,七十年教改实践仍存在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不足、教改减负效用的有限性以及多元价值诉求作用下教改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完善政策的科学性并对政策执行环境进行价值重塑是新时代教改减负实践的主要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静在《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学业成绩——基于CEPS基线数据的实证研究》的发言中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政府和学校应重视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建立“常态化”教师职业倦怠测评机制,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师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特点给予专业发展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邱利见在《初中教师对学业不良生品德评价的内隐态度研究——基于IAT的证据》的发言中认为,教师对初中生品德评价的内隐态度已经达到无意识、自发信息加工的程度,影响品德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教师评价应重视对教师的外显认知和行为的考察,也应深入挖掘教师的内隐态度,以提高品德评价的实效性。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烁进行了题为《我国教育政策循证决策的困境及突破——基于证据的来源、转化和使用的视角》的报告,从证据的来源、转化和使用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教育政策循证决策可能遇到的困境,并从规范教育研究发展,保障证据来源;发展循证科研机构,促进证据转化;树立循证理念,提高循证素养,构建方便快捷的证据共享系统等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侯浩翔进行了题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的报告,其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及相关研究,认为建立家庭禀赋不利学生的学习补偿机制,搭建完善优质的社会网络平台,并注重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学生创设便捷的线上线下知识共享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激励机制对改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武汉大学博士生黄炳超在《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目标向度与价值选——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视角的审视》的报告中借鉴“亚当斯公平理论”,构建了教师职称制度优化模型作为分析框架,从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的视角审视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强调应通过机制公平、标准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制度设计,实现教师职称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田瑾在《利于流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家庭系统特征研究》的发言中认为,父母应该为流动儿童SEC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家庭氛围,学校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方面应该扮演指导者角色,社区与政府部门应分别为流动儿童的家庭养育环境建设提供外部支持与提供制度和经济保障。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华在《为每所学校配备优秀校长——美国中小学校长支持策略研究》的发言中认为,优秀校长在学校改进、教师留职和学生成绩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美国中小学校长的研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美国中小学校长支持策略。


西南大学博士生王远在《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短缺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发言中对美国公立中小学面临教师短缺的困境、教师供需不平衡现象,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秦鑫鑫在《“好教师”的基本特质研究——基于9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扎根研究》的发言中认为,“好教师”的基本特质表现为寓教育于生命、实践探索与创新、终身学习与发展和勇担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可以“好教师”的成长规律为依据,为更多“好教师”的涌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好教师”进行评选和表彰,可树立学习榜样,有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林岚、《基础教育》执行主编张国霖、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伟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刘世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陈纯槿、宏观院区域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谢童伟、宏观院教育与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廷洲、宏观院教育治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威对博士生专题演讲进行了点评。



点评专家们首先对本次论坛发言的博士生们的研究态度、研究选题、研究方法和论证过程给予了肯定,同时,对每一位博士生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建议。点评专家们还就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与发表和在场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专家们强调了理论基础对研究的重要性,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变量的选取均应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要为了实证而实证;文章的选题非常关键,要有问题意识,明确界定与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于比较研究,应从中国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他国的问题与经验,最终落脚于中国问题的解决。专家们的建议和讨论给予了在场学生深刻的启发。最后,宏观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皛介绍了本次论坛征稿和论文评审的整体情况,对论坛进行了总结,希望大家把论坛上的收获带回各自的学校与老师同学们分享,期待明年有更多博士生投稿并相聚丽娃河畔。


三场博士生专题演讲及闭幕式分别由宏观院专项计划博士生姜蓓佳、李珊珊、包丹妮、刘志主持。



闭幕式上,宏观院副院长钱冬明以及部分点评专家为8篇优秀论文和8篇入选论文颁奖。


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合影


入选论文奖获奖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坛品牌培育项目立项资助,论坛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推进博士生学术交流机制的建设,塑造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论坛充分展示了宏观院专项计划博士生在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搭建了一个以文会友、积极思考与交流的平台,为宏观院后续博士生人才培养以及博士生论坛品牌培育项目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