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明、赵怡阳、罗安妮: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时间:2019-07-22设置

摘要

为了解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文章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依据意识行为、基本技能、创新应用以及法律道德四个核心维度, 通过问卷对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测评, 并就测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信息素养培育建议。文章发现, 学生在意识行为、基本技能、创新应用维度上表现较好;道德和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各地区小学学段、初中学段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相近;在信息素养发展水平上, 逐步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 县市级略靠前的发展趋势。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信息素养测评提供了方法借鉴, 对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信息素养; 问卷调查; 素养测评; 成都;


作者简介


钱冬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赵怡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罗安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引言


数字时代, 信息素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标志[1]。作为未来社会的储备力量,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抓手,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提到, 到2022年, 要基本实现师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2]。要提升信息素养, 就需要对信息素养开展评价研究及区域实证测评等。


2015年开始, 本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并确定了相应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成绩估计、问卷测评、抽样访谈、动手测试等四种方法展开信息素养测评[3]。考虑到信息素养的多维性、时代性和抽样访谈、动手测试的复杂性等特征, 为探索信息素养的有效评价, 并初步了解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对成都市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 以进一步指导区域信息素养培育工作开展。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实施



1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的形成


学生的信息素养日益受到地区政府和教育系统的重视, 构建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标准是推进信息素养教育更好发展的前提[4]。为测评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本研究团队结合成都市地方特色, 通过对比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 调研当前信息素养的研究热点, 结合主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 经过四轮专家论证, 最终形成了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框架。该标准框架包含4个一级指标, 11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 表1简要呈现了该指标框架的一级、二级指标[3]。为深入了解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发展的现况, 本研究团队基于该标准框架开展了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测评。


表1 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框架


2研究对象


按照地理和财政等要素, 整个成都市20个区县市可划分为中心城区、郊区、远郊地区三个区域。本研究从三个区域各抽取2个区县市, 并选择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三个学段的代表参与测评, 要求每个区县市所有的小学、初中、高中均参加测评。


3问卷发布与回收


依据中小学信息素养指标体系, 本研究设计了成都市中小学信息素养测评问卷。问卷均为封闭式问题, 题型包含多选题、单选题、量表题等, 共计40道。在经过信效度检验并修正问卷后, 正式展开线上调研, 由成都市教育局发送并督促学校学生完成填写。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 剔除填写时间小于180s、大于1200s的学生数据, 共回收有效问卷24902份,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74%。不同地区、不同学段抽样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地区、不同学段抽样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

二成都市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意识行为


意识行为是用于表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认知、自我观念、心理倾向和日常行为的特质, 具体可以划分为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子维度, 对应问卷的题目共计16道。


在认知层面,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良好乃至优秀的水平 (85.10%) , 仅有不到2%的学生认为自己还处于及格线以下。在考察信息敏感度的“您知道二维码的一些事情吗?”题项中, 没有使用过二维码的同学仅占2.00%, 自己或者家长在实体店经常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的同学达到了63.70%, 可见学生基本了解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生活等领域的重要性, 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较高的信息敏感度。


在态度层面, 本研究挑选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互联网的态度”、“网络对学习困难的帮助程度”三道题的回答进行分析, 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同率较高 (认同率>60%) , 对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等持肯定态度。


在行为层面, 行为指标题项学生认同度如表3所示, 学生基本能操作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 如计算机等。但随着信息技术行为应用难度的提升, 选择该题项的学生人数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大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行为中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认知能力, 形成了较为积极的技术应用倾向。但从未来发展需要来看, 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表3 行为指标题项学生认同度

2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主要指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种软硬件操作以及信息加工和处理技术的能力, 对应问卷的题目共计8道。从操作技能和使用技能两个子维度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 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使用技能达到基本能力的占据大多数, 但是随着能力要求的提高, 其指标所对应的人数也相应减少, 如图1、图2所示。结合实际调研进一步分析发现,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维度得分应与技术使用频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学生日常活动中, 基础层次的技能使用频率较高, 其基本技能维度得分较高。但对于日常生活中无法频繁接触到的技术, 学生则会因为缺乏有效锻炼而表现不佳。


图1 操作技能统计结果 



图2 使用技能统计结果


3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主要指中小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开展学习、交流, 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包含学习支持、社会交流、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四个子维度, 各维度对应问卷的问题及数量如表4所示。


在学习支持层面, 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已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常态。有71.67%的学生会利用作业帮等作业软件辅助学习活动的开展, 55.61%的学生会使用网易有道词典、金山词霸等中英字典软件。除此之外,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工具, 也逐渐进入中小学生学习的视野。在社会交流层面, 当询问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采用的方式时, 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会用QQ、微信单独沟通 (47.22%) 或多人语音 (44.50%) 的方式来分配任务。从该题项看来, 学生已基本具备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问题解决层面, 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 (64.98%) 已经能够自主寻找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办法, 知道和了解有关的学习网站并前往寻找资料。在创新能力层面, 64.76%的学生认为“通过训练可以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思路”, 仅有35.39%的学生对于“现有的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常能发现其中不好的地方”、37.43%的学生“能够从网络上看到的新闻、文章、视频、新技术等资讯中受到启发, 产生新的设计灵感或者想法”。


整体来看, 成都市中小学生在学习支持、社会交流乃至问题解决维度上得分较高, 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夯实了基础。虽在创新能力层面, 学生得分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 但其趋势变化也在情理之中。


表4 创新应用维度各题项及数量


4法律道德


法律道德是指中小学生能够遵循个体参与社会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各种道德和法律, 包含了道德和法律两个子维度。针对该维度, 本研究主要设计了4道题项展开调查。


考察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词的看法时, 36.50%的学生对“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34.83%的学生对“应该做到在网络论坛或者是网络聊天室使用网络聊天语言, 一旦离开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就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等观点持认可态度。20.56%的学生知道许多网络流行词, 且曾在网络环境中发表过不当言论。在法律层面, 51.23%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做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事, 但在实际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时, 28.31%的学生存在“未经允许对其他人的计算机内的软件或者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18.44%的学生存在“用专用软件破译过其他人的用户名或者密码”的行为。


由此看出, 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其信息素养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有待加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此, 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 还应关注他们是否形成了符合现实伦理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三成都市不同区域中小学信息素养现状差异性比较

1区域信息素养平均差异性比较


如表5所示, 以地区为固定因子, 以信息素养、意识行为、基本技能、创新应用、法律道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 中心城区、郊区、远郊地区在法律道德、意识行为、创新应用指标上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5) 。但中心城区学生在基本技能维度上, 与边缘地区、远郊地区学生差异并不显著, 这说明成都市学生均已具备掌握、运用各种软硬件操作、信息加工和处理技术的能力。


表5 不同地区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平均差异性比较

注:“*”指平均值差异在0.05水平显着


由表5可见, 县市级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要高于郊区。仔细来看, 相较于郊区, 远郊地区学生在意识行为、创新应用、法律道德维度上表现更优。具体作三级指标平均得分差异分析了解到, 在意识行为维度中, 郊区学生在信息技术态度与信息技术应用行为维度上均有待提升;在创新应用维度中, 郊区学生在学习支持、社会交流、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显著;在法律道德维度中, 郊区学生在参与社会中的有关技术应用方面的各种道德和法律意识、行为规范方面有待提升。


2区域、学段信息素养平均得分差异性的交叉分析


将学段添加为固定因子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可知, 学生在不同学段信息素养各维度差异程度不一, 小学学段、初中学段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趋于相近。如表6所示, 横向来看, 远郊地区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差异不显著;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差异均不显著;中心地区小学学段与初中学段差异并不显著。纵向来看, 郊区小学学段与远郊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差异均不显著, 初中学段与远郊地区小学、初中各学段差异均不显著。


表6 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信息素养各维度平均得分差异性比较


结合上述分析,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成都市学生在意识行为、基本技能、创新应用维度上表现较好, 但其道德和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各地区学生在小学学段、初中学段的信息素养水平相近;在信息素养发展水平上, 逐步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县市级略靠前的发展趋势——这可从侧面为管理者开展实践活动以辅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


四讨论与建议


信息素养是建设信息化国家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开展了大规模问卷调查, 为成都市信息素养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 为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实证参考。整体来看, 成都市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 在意识行为、基本技能、创新应用维度上表现较好。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以应用促融合, 打破信息素养提升瓶颈


成都市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虽较高, 但距离技术创新应用与融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多数学生在意识行为、基本操作和创新应用层面均面临能力提升瓶颈的问题。在后续的信息素养培育工作中, 相关管理者、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测评和后续分析, 深入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现状, 实现从技术的初步应用到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 打破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瓶颈。


2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提升技术应用中道德法律意识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信息技术为社会带来了全新发展, 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国家在立法支持的同时, 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 依法或者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信息进行选择和使用[5]。从统计分析可得, 道德法律维度分数是不同地区间学生信息素养平均得分差异的主要因素。因此, 建议相关管理者、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有意识地加强相关道德法律教育, 以日常技术应用行为为抓手, 切勿本末倒置。


3拓宽技术教育范围, 体现信息技术教育时代性


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将不断发展和变化[6]。信息时代在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提供丰沃土壤的同时, 也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时代性要求。目前, 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应用大大落后于技术更新速度, 进一步导致小学、初中信息素养水平趋于同质化。此外, 缺少各个学段对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导致了不同学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参差不齐[7], 建议各出版社进一步加快教材的更新速度, 打破技术教育仅在信息技术课中学的陈旧观念, 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时代性。


4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提升技术应用中道德法律意识


师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升, 是后续五年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但就目前来看, 我国尚未出台相应的中小学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高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从国家层面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控、建设全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8) :21-29、95.

[2] [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 钱冬明, 沈灵亮, 张杰.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和应用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17, (18) :37-42.

[4] 唐晓玲.国际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框架、方法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15) :12-19、121.

[5] 路强, 刘颖.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 2013, (10) :109-112.

[6] 周美芳, 杨静, 王晓博.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对比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12) :15-18.

[7] 程萌萌, 夏文菁, 王嘉舟, 等.《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 (UNESCO) 解读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5, (1) :21-29.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Taking Chengdu City for Example


QIAN Dong-ming ZHAO Yi-yang LUO An-ni


National Institutes of Education Policy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engdu city, 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engdu. Based on the four core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behavior, basic skills,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legal ethics,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engdu city was evalua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corresponding training suggestion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1) students performed well in the dimensions of conscious behavior, basic skill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2) moral and legal awareness remained to be strengthened; (3) similar levels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were found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ages of all regions. (4)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ment, it gradually emerg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entral city area as the guide and the county-level city slightly ahea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a method for the subsequent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had guida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Chengdu city.


Keywordinformation literacy;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Chengdu;


文章来源 | 《现代教育技术》2019年第6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