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行论坛⑤:青年学者与学术共同体的传承平行论坛⑤由安徽师范大学李宜江、山东师范大学李志超教授主持,江苏大学王佳佳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潘新民教授担任点评人。七位青年学者围绕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标准、国际比较、话语模式及师门传承等议题展开探讨。上半场,南京大学黄斌教授倡导以因果推断作为建立学术“可公度性”的桥梁。苏州大学张佳伟教授比较了美欧日经验,建议中国加强英文期刊建设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上海师范大学王文智副教授以“减负”为例,指出学术界有责任更新公众话语模式,避免回避深层结构问题。下半场聚焦传承路径。四川师范大学王素月副教授探讨了AI给“师门”共同体带来的权威挑战与伦理风险。贵州师范大学郑星媛老师阐述了“学统”的内涵及学术平台在传承中的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武沛溶同学分析了博士生“背离”学术职业的现象,认为这可能是学术职业内涵的扩展。厦门大学陈暄同学分析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与不足。两位点评人肯定了报告的价值与深度,并就研究纵深、概念界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论坛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在新时代教育研究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中的探索与担当,为教育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平行论坛④:跨学科融合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平行论坛④由广州大学苏启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卓泽林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杨清溪教授担任点评人。论坛汇聚众多高校学者与青年研究人员,围绕跨学科协作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展开深入交流。论坛第一阶段。华南师范大学曾文婕教授从实践共同体视角探讨深度学习评价改革,提出“4域12维24要素”评价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谢晨副教授结合教育经济实验室建设经验,分析跨学科合作的制度挑战,呼吁完善成果认定机制。北京大学博士生丘世琛基于“强基计划”数据,指出高考前校测在识别学生学术志趣方面的短期优势。李林教授在点评中提炼三场报告的共性,强调共同体应基于内在认同,并就深度学习本质、招生长期效应等提出反思。论坛第二阶段。魏悦、张炳楠、杜檬涵、王烨文等青年学者分别从“周而不比”思想、技术哲学、社群主义、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等角度探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提出共同体建设应回归价值认同、强化伦理自觉。杨清溪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学术共同体应具备人员互补、理想一致等特征,并推动评价导向从“个人”转向“团体”、从“数量”转向“贡献”。论坛在卓泽林教授的闭幕致辞中顺利结束。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跨学科融合与学术共同体建设是推动教育学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
平行论坛③:智能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平行论坛3由西南大学林克松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李洪修教授主持,湖州师范学院任强教授、浙江财经大学贺武华教授担任点评人。在本场主题论坛中,多位学者分别从教育伦理、基础理论、制度变革与知识生产模式等维度展开深入讨论。华南师范大学余晖副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尤宏淼同学以双人汇报形式介绍英国教育学会第五版教育研究伦理指南,强调数字人格保护、知情同意适用范围与自愿参与等五项原则,旨在回应数据采集扩张与算法监控背景下的权力不平等,并呼吁制定本土化研究伦理规范。广州大学王天健老师指出,面对技术挑战,教育学不应被动“迎合变化”,而应“重回基本”。教育基本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其在“定类—定序”上的判断力、“对象—结构—过程”上的理论框架,以及“生成—规范—建构”的生长向度,其使命并非被技术取代,而是成为为技术赋魂的价值原点。杭州师范大学程建坤副教授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学制仍停留于工业时代的标准化逻辑,难以应对智能社会的个性化与流动性需求。他提出由“大树式”向“榕树型”学制转型,通过AI支持的个性化路径与多方协同机制,构建面向生命潜能的“液态学制”。内蒙古师范大学孙安琪同学从典型案例出发分析学术共同体的形态,指出平台化服务仍待完善。她强调数字化参与机制打破地理限制,使教育工作者得以快速聚合成虚拟实践共同体,形成多层次互动结构,构成数字学术共同体的基本单元。东北师范大学张黎同学认为生成式AI在知识生产中拥有“内容生成权”“数据垄断权”与“界面引导权”,不仅重塑学术劳动方式,也可能制造新的“算法不平等”。虽然大模型有望削弱中心—边缘结构,但技术门槛与素养鸿沟仍可能造成新的排斥。东北师范大学满盈同学在报告中探讨了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形态演变、知识生产与体系构建等主题。在数字化时代,学术共同体的形态发生了从封闭边界到开放无界流动的网络化形态演变,并呈现出由层级固化到网络流动的业态化特征。其次,在交往模式方面,呈现出由正规渠道到多元互动的混合化特征。渤海大学刘凯副教授指出在智能时代,知识生产主体转向人机协同模式,学科边界从单一学科延伸至超学科集群,并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科权力壁垒的消解,为超学科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最后,在数字时代,教育学学术互动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的生产模式。
-
平行论坛②: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平行论坛②由宁波大学伍宸教授、北京大学郭丛斌研究员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田友谊教授先后点评,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核心主题深入研讨,为学术共同体发展献智。 上半场研讨中,华中科技大学李伟教授以“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十年建设为例,分享扎根实践的经验。盐城师范大学张权力副教授指出实践智慧是教育强国下中国教育学的根本追求。东北师范大学白成林博士基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明确教育理论学术共同体的理想角色。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对上半场三位学者的发言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学术共同体建设需兼具游戏精神、中国关怀、强国使命。现场围绕相关话题展开交流。下半场的研讨中,曲阜师范大学李凯副教授系统界定了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与发展方向,并借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经验提构建路径。阜阳师范大学周锦萱基于温格实践共同体理论,提出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转型方向。陕西师范大学廖婧茜教授从学科、学术、话语三大维度构建中国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田友谊教授在点评中着重肯定了下半场学者聚焦“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学科自觉与问题意识,并提出研究应进一步强化价值守护、坚定话语自觉、注重中青年学者的灵动性与创造性。讨论与总结环节,师生互动热烈。来自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西南大学的众师生针对“大学术共同体”“学术评价体系失灵”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拓展了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思考维度。 本次平行论坛汇聚了全国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通过6场主题报告、2轮讨论交流与专家点评,多维度探讨了教育强国背景下学术共同体的内涵、价值、困境与路径。充分彰显了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担当与创新活力,也为华东师范大学搭建校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教育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
10月18日下午,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汇聚了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机构近20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前沿话题。年会以“教育强国战略下学术共同体的时代使命”为主题,聚焦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思考、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智能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建设、跨学科融合与学术共同体建设、青年学者与学术共同体的传承等核心议题,设立五个平行论坛。平行论坛①:学术共同体建设的理论思考平行论坛①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副研究员与宁波大学刘希伟教授主持。专家们围绕学术共同体的内涵、价值与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新思路。西南大学赵鑫教授提出,学术共同体是联结个体智慧与集体力量的纽带,需强化学科价值立场与实践方法,增强研究者归属感。首都师范大学魏戈副教授强调“形成性介入”方法论,通过“变革实验室”工具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河南大学王振存教授从战略层面指出,学术共同体应以教育强国为使命,以服务人人出彩为目标,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西北师范大学孙波博士后剖析了当前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困境,指出存在物质支持乏力、精神支持不足及评价制度不完善等三重挑战,呼吁激发共同体活力。南京师范大学章乐教授从伦理学视角剖析学术共同体的德性,包括知识共产、价值共守、代际传承与内外包容,呼吁坚守学术志业。深圳大学段从宇教授提出中国特色学术共同体建设需立足国家事业、凝聚组织共识、激发个体能动。宁夏大学杨宇轩博士以华中师范大学制度德育团队为例,总结知识赓续、人才培育与知识转化功能,强调锚定中国知识立场。渤海大学朱成科教授与西北师范大学高承海教授分别点评,认为学术共同体建设需兼顾理论、实践、精神与制度,推动从有组织科研向有文化科研转变。互动环节中,学者们分享了参与学术共同体的经验,强调其对推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次论坛汇聚多元视角,为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学术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